如今我國大城市的老齡化問題變得較為突出,借鑒發達國家面對老齡化問題的對策,適時調整策略,也是我國應對老齡化問題的一種方式。
在法律法規較為完善的美國,養老保險體系主要由三大支柱構成: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導、強制實施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即聯邦退休金制度;第二支柱是由企業主導、雇主和雇員共同出資的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即企業年金計劃;第三支柱是由個人負責、自愿參加的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制度,即個人退休金計劃。根據美國社會保障署公布的數據,2015年,有1.67億美國雇員繳納社會保障稅,有4200萬退休人員按月從社會保障基金領取退休金。平均每位單身退休人員每月領取退休金1328美元(約占退休人員平均月收入的40%左右),平均每對退休夫婦每月領取退休金2176美元。這樣程度的養老金很大程度地解決了美國退休老人的基本養老問題。
日本的老齡化問題在世界排名首位,在2025年,日本國內將有30%的人都是老年人,社會醫療、護理、保險都將成為大問題。但是正因為養老問題一直是其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日本養老體系也較為健全以及人性化。根據1963年頒布的《老人福祉法》,日本政府將養老設施分為多種類型,包括短期居住型、長期居住型、療養型、健康恢復型等。其中政府在全國建設了約3100處健康恢復型養老設施和約3700處老年療養醫療設施。65歲以上老年人在需要時,可使用社會醫療保險入住這些設施。其中看護型養老院:主要供身體不便和患病老人入住,由養老院下屬團隊為入住者提供看護服務,此類養老院通常與醫療機構有固定協作關系;住宅型養老院:供身體狀況正常的老人居住,當老人需要看護服務時,院方尋找上門看護,企業提供臨時看護服務;健康型養老院:類似面向老年人入住的賓館,院方負責打理老年人的日常家務,但不負責照顧入住者的日常起居。
德國的養老保險體系較為多元,是由法定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自愿保險等多種形式組成。根據法律規定,所有的工人和職員都參加法定養老保險。目前,法定養老保險覆蓋了從業人員的90%,是德國養老保險制度的主干。法定養老保險為強制性保險,所有的投保人都有義務依法按時繳納養老保險費。養老保險資金的來源一個是雇主和雇員繳納的養老保險費,這是養老保險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另一個是國家財政補貼。自愿保險的對象主要是醫生、牙醫、藥劑師、律師、藝術工作者等。公務員和法官是國家終身雇用人員,不參加法定養老保險,有獨立的養老保險制度,公務員適用《聯邦公務員社會保險法》。自謀職業的農業人員有獨立的“農民養老保險”。
英國的養老政策與德國相似,國家養老金保證全體符合條件的納稅人養老利益。不過國家養老金僅保證職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或者說最低生活需要,更高的退休待遇主要依靠私人養老金來滿足。作為一個完整的老、遺、殘制度體系,英國國家養老金制度還包括支付某些喪偶者的喪親福利金,以及一些不與養老保險繳費條件掛鉤,由政府稅收支出的補貼,如養老金補貼,對傷殘者及看護者的相關津貼,冬季燃氣費補助,等等。
伴隨著城市進程的加快,和日本等國家類似,中國大城市的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而且老齡化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在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擁有大量的老年人口,比重與規模在逐年上升。2000年—2010年,北京65歲以上人口規模增長了近50%,上海增長了24%,廣州增長了近40%,成都的增長比率更是超過了50%。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使得這些大城市成為我國第一批面對復雜突出型老齡化問題的先頭羊。
綜合發達城市應對老齡化問題的措施,可以借鑒其優點并綜合國情,發展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方案。發達國家養老制度中,往往有一個可以保證大多數老人基本生活的養老金作為根本,在此基礎上再發展高端養老基金,自由職業養老基金以及慈善基金等。因此,在中國應該繼續堅持養老保險政策,并且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多元化的養老基金以及慈善援助項目。
在我國大多數子女愿意親自照料父母,這樣的結果,除了重視孝道的原因,也有因為集體養老方式存在問題無多選擇。建立、完善集體養老方式,有助于減輕青年人生活與養老壓力。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推行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
在此模式下,可借鑒日本將養老設施分類的辦法,升級優化養老機構,將其往健康型、住宅型、看護型等多方面去發展,將日本的人性化養老模式融入到我國養老機構的建設中去。(原標題:評論: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緩解中國老齡化問題)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