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過分關注和猜測機構的進出方向,很容易將投資者帶入“盲人摸象”的歧途。
一則猜測“國家隊”證金公司進出上市公司的消息,迅速占滿各大財經信息平臺的頭條。類似股東進出信息總是能夠凝聚大多數人的注意力。但在筆者看來,這一現象并不正常,公司自身和所處行業的最新情況才是我們的首要考量。
自上世紀90年代A股設立起,“坐莊”的投資文化盛行。自A股股權分置改革之后,重視公司基本面的投資機構逐漸成為市場的中堅力量,徹底改變了莊股橫行的大環境。近兩年來,監管部門嚴厲打擊市場操縱行為,對許多操縱股價的機構予以頂格罰款,進一步重塑了市場投資結構。然而,A股對于上市公司股東進出的熱情,仍然遠遠高于其他任何領域。
當前A股有如此的投資心態,很大程度上源自2015年市場系統性暴跌后對 “國家隊”證金公司進場的企盼。特殊時期的特殊心理,不經意之間演變成投資前的重要考量。
身份比較重要的股東,還有很多類型,比如回報領先的基金機構產品、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或者其他自帶光環屬性的各類機構。一些市場名氣較大的個人投資者,也經常成為市場新聞和資訊關注的主角。
過分關注重要股東,甚至跟隨重要股東進出上市公司,是非常愚蠢的投資行為。其一,且不說許多知名海外機構折戟A股市場,連年投資收益虧損,即便是國內神通廣大的各種機構也常常自身難保。有時今年的投資收益冠軍借著光環大肆吸引資金發售產品,但在第二年反而成為虧損范本。
其二,重要股東進出上市公司,對價格有一定的扭曲作用,但這對公司市值趨勢的發展從來不是決定性的。最近一兩年,少數舉牌上市公司的保險機構吸引了市場的許多注意,出于不斷增持舉牌的預期,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股價出現大幅上漲。但是,在國家整體降杠桿的金融大環境下,公司自身基本面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些公司的股價基本均逐漸回落到早前價格。再以國家隊證金公司為例,即便證金公司入駐某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但證金公司并不能從業務上對上市公司給予直接幫助。
此外,幾年前,許多投資機構拿到公司股份后“結盟”做市值管理,但是失敗成為主流。因為很難直接改善上市公司業務效益,總是留下一地雞毛。
其三,重要股東資產規模大,通常會做資產配置。很多時候它重倉的股份巨虧,但對它整體收益的影響卻很小,而且它會非常專業地提前做好風險對沖。
于是,類似的信息很容易將投資者帶入“盲人摸象”的歧途。比如,有新聞猜測國家隊資金買入了幾家創業板公司的股份,似乎暗示市場風向的轉變。但其實,我們無法全局把控國家隊資金動向,也不知道其買賣的原因和時間。
對于股東的關注,也許是對公司自身和所處行業的N倍之大。其實,過分關注和猜測機構的進出方向,很容易讓人走火入魔,有百害無一利。美國知名機構投資者彼得·林奇曾分享,仔細分析公司經營后準備重倉時,遇到了公司重要股東大幅減持股份,一度讓他無比糾結,但最終還是根據公司價值買入股份并最終獲得不菲收益,后來確認到那名股東套現出于自身資金需求。成熟資本市場的資訊應當以公司和行業等基本面信息為主,年輕的A股任重而道遠。(原標題:楊蘇:過分關注重要股東進出 乃舍本逐末之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