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時期,市場圍繞著IPO之爭愈演愈烈。一方面,基于A股市場行情的低迷以及IPO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以韓志國為代表的一方,呼吁放緩IPO進程,甚至叫停IPO;另一方面,以經濟學家向松祚為代表的一些大腕大V以及主流證券媒體,反對IPO暫緩與叫停,主張加快IPO步伐,表示IPO對股市行情并無影響。
而在雙方之爭中,主張加快IPO步伐的聲音顯然更加響亮。但韓志國明顯更受投資者的擁護,成為投資者的代言人。以至證監會主席劉士余也不能不正視韓志國的聲音,特意邀請韓志國于5月24日共進午餐。而且在這次午餐之后,證監會也確實放緩了IPO的步伐。5月26日核準了7家IPO公司的首發申請,低于之前每周不少于10家的數量,6月2日核準的IPO公司數量更是降到4家。不過,由于市場反對放緩IPO的聲音激烈,6月9日證監會核發IPO公司的數量又大幅反彈到8家,但仍然低于“常態化”發行下的每周10只。
那么,IPO對市場行情到底有沒有影響?或者說,如何看待IPO對股市行情的影響呢?以本人之見,IPO對股市行情的影響肯定是存在的,否認這一點,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是對市場供求規律的否認。
IPO之于股市的關系是一種供求關系。在市場資金一定的情況下,IPO的過程其實就是增加市場供給的過程,IPO越快,發行數量越多,股市的重心就會越發下移。這是供求規律決定的事情,也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當然,要想減少IPO對股市行情的影響,就必須增加股市需求方的力量,即為股市引入新的投資者,引進新的資金,使需求方的增加與股票供給的增加相匹配。
但現在股市所面臨的情況是,在經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初的股市三波股災之后,投資者的信心受到重挫,股市根本就沒有經過休養生息,股市資金一直處于流出狀態。不僅大量的投資者從股市撤離,而且大小非套現,上市公司再融資都向股市張開了血盆大口。整個A股市場失血嚴重。在這種情況下,IPO又從去年四季度開始進入加速發行狀態,尤其是從今年開始,IPO更是進入高速發行階段,每周核準發行的IPO公司數量不低于10家。如此一來,股票重心如何能不下移呢?又怎么能說IPO對股市行情沒有影響呢?
當然,從現階段來說,由于證監會對IPO公司的融資額度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同時也對上市公司定向增發等再融資也予以了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IPO對市場的沖擊。但盡管如此,我們仍然不能認為,IPO對股市行情沒有影響。因為這種IPO對市場的影響除了資金上的分流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對投資者心理上的沖擊。因為在行情不振的情況下,管理層仍然加速IPO,這在投資者看來,管理層只重視融資,而不重視投資,完全不顧及投資者的利益得失。因此,這種做法很容易對投資者的信心構成打擊,從而導致投資者對市場用腳投票,進而加劇行情的下挫。
而更加重要的是,目前的IPO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給股市帶來巨大的隱患。那就是新股發行成了限售股的生產機器。因為根據現行的IPO制度,任何一家公司發股上市,都會給市場帶來不少于三倍于首發流通股規模的限售股。而公司股本達到4億股的,其限售股的規模更是9倍于首發流通股的規模。而這些限售股將會在一年之后或三年之后進入市場流通。而且這些限售股的成本又十分低廉。因此,一旦這些廉價的限售股流通套現,股市就成了限售股股東們的提款機。由此帶給市場的沖擊是巨大的。如今年5月第一創業限售股的解禁,其股價急挫了近50%,投資者因此蒙受的損失是慘重的。而當下的新股發行仍然還在一批又一批地生產著大量的限售股,投資者不能不對這樣的IPO制度感到畏懼。這也是導致投資者對IPO加速發行感到恐懼的原因。所以投資者反對IPO加速發行,希望能放緩IPO步伐,甚至能夠叫停IPO。
當然,面對IPO加速發行,也不意味著所有的個股行情都會全軍覆沒。比如,當下的“漂亮50”行情,這其實是在行情低迷情況下出現的機構投資者抱團取暖行情。不過,盡管有“漂亮50”的出現,市場也不能因此否認IPO發行對股市行情的負面影響。畢竟與“漂亮50”相比,“要命3000”更代表了股市的主流,更代表了最廣大投資者的命運。
所以,從監管的角度來說,監管者需要正視IPO對股市行情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股市行情低迷的時候,一定要控制新股發行的節奏,減緩IPO對股市行情的沖擊。實際上,在新股發行節奏的把握問題上,管理層完全可以將新股發行節奏與行情的發展掛鉤。比如,上證指數在2500點以下停止IPO;2500點以上到3000點以下,每天平均發行的新股不超過0.5只;往上每500點指數為一個區間,每個區間每天增加0.5只新股發行數量。即指數在3000點到3500點,每天平均發股1只,3500點到4000點,每天平均發股1.5只,依此類推。這樣新股發行既考慮了市場的穩定,也給了投資者明確的預期。尤其重要的是,根據這種做法,管理層不會片面追求新股發行,管理層要想多發新股,就必須把股市提振上去,以此達到融資與投資的“雙贏”。
而從股市的長治久安來說,管理層在調節IPO節奏的同時,還必須盡快完善IPO制度。比如,通過當下對《證券法》的修改,來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讓上市公司告別“一股獨大”的局面,使股市不再成為限售股股東們的提款機。如將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控制在33%以內,將首發流通股的比例提高到50%,以此避免新股發行成為限售股的生產機器,減緩新股上市后由于大股東等重要股東的減持而給市場帶來的沖擊。而這種IPO制度的完善也是有利于減緩IPO對股市行情的沖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