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銳中產的概念出現在社會大眾視野。什么是新銳中產?扮演怎樣的社會角色?其喜悅與困惑在哪里?需要給予粗淺的解讀。
這個概念是著名經濟評論家吳曉波先生最早提出來的。主要是指中國近1.3億中產階層中,一批從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以80、90后為中堅力量的群體。
這個概念在數量與年代層級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1.3億人,這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這個數字是會變動的。定位在80、90后也是會變化的。實際上現在的00后進入新銳中產已經越來越多了。
理解新銳中產,必須與傳統概念意義上的中產概念做對比。從收入來說,新銳中產群體的收入以10萬元為起點,50萬為頂點,即10~50萬年薪的人群。
按照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制定的標準,傳統中國中產階級是指那些年收入在1.35萬~5.39萬美元(約合9萬~36萬元人民幣)之間的人。按照《福布斯》雜志的定義,中國中產家庭,年收入應該在1萬-6萬美元之間(約合人民幣7萬到42萬)。
關鍵要看國家統計局界定的標準。國家統計局則將中產階級定義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約合5萬~42萬元人民幣)之間。
從中可以看出新銳中產標準略高于傳統中產。實際新銳中產與傳統概念中產的主要區別還是從事的職業,即新銳中產從事的互聯網新經濟或者在互聯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
一個國家在人口結構構成上最理想的狀態是橄欖形,即中間足夠大,兩頭越來越尖。中間大的部分就是中產階級要足夠大、足夠多。這樣的構成被稱為最有利于社會穩定,最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因為中產階層是經濟三駕馬車中消費這駕馬車的主力。而這里還需要區分的是,中產階級的組成“質量”或者叫做細分。因此,提出一個新銳中產的概念就具有很大的意義。
新銳中產階層鮮明的特點是,由于其誕生成長于以計算機、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下,而又正好碰上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技術等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頭,其思想開放,行為超前性強,接受新經濟新金融等新業態較快。這樣,使得其與強大的傳統觀念,傳統管理方式,傳統社會文化生態碰撞較為厲害。表現在工作崗位上感覺懷才不遇的人較多。職業上的快樂感并不多,職業上的幸福感也不強。
新銳中產由于基本都在城市,或者說在三線以上城市,其第一壓力是高房價、高房租。至于對通貨膨脹的感覺應該遠遠次于高房價。在這個問題上調查取樣千萬不要出問題。低物價是個全球性的大問題,這一點必須認識到。一個高房價讓新銳中產的幸福感幾乎消失殆盡。新銳中產幸福感不強背后是中國經濟持續性增長的隱憂。
另一個最大特點是新銳中產恰恰是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的計劃生育的產物,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負擔最重的年齡段,而且沒有兄弟姐妹幫襯,還要贍養雙方四個老人。可以這樣說,新銳中產是負擔最重的階層。
新銳中產階層就是收入高于傳統中產階級,但其幸福感低、壓力大的程度或更嚴重。雖然是中產,但畢竟還是依靠工薪維持生活的,而且遠遠不夠。新銳中產的出路還在于在正常收入之外加大自己的理財投資力度。
一份對新銳中產調查顯示,新銳中產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占比為93%。租金收入、股權利息等其他收入占比僅為7%。這是新銳中產的軟肋或者說痛點。足以說明新銳中產的理財意識不是很強。其實無論掙多掙少,投資理財的意識都要盡可能早的開始。投資理財的意識建立可以從兩方面幫助自己,一來把錢用于理財可以相對少花錢,一增一減長期來看能差不少;二來復利是很可怕的,時間越長差距越明顯,所以如果能早一些理財那么到中年和晚年,物質方面的收益也會更多。
從目前全球市場不確定性風險較大情況下,建議新銳中產理財投資要以規避風險為主的投資理念,投資一些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以及如國債、黃金等避險資產。
5月17日,國際現貨黃金漲超20美元,創下去年6月英國公投后最大單日漲幅。特朗普“通俄門”,“干政門”接連爆發,特朗普遭彈劾風險驟升50%,美國政局不穩風險,血洗美股、美元,引發避險需求驟升。黃金連續五天上漲,刷新兩周來新高。據分析,美聯儲6月加息預期大降,那么黃金將會持續走高。目前應該是介入最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