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香港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經濟學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發布了題為“創新驅動與都市轉型”的報告。
樊綱認為,與世界知名的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以及新加坡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但GDP總量仍低于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
要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使之能夠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做出貢獻,這個地區將面臨兩大轉型:第一,從單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轉型;第二,從原來的金融中心(香港為代表)、服務業中心、制造業中心,向科技中心轉型。
中國正處在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過程。大城市正在變成城市群、城市帶,這是世界性的趨勢。
“中國會出現什么樣的城市群呢?非常容易想象,我們這個地區現在已經將近7000萬人口,很容易達到1億以上,中國將會有若干個1億左右人口的城市群和城市帶,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大的前景。”樊綱說。
關于向科技創新中心的轉型,樊綱以倫敦、新加坡為類比指出,這些城市通過向科技轉型吸引科技公司、吸引科技人才,實現城市功能的各種轉型,并實現在世界城市當中的地位的不斷提升。
樊綱表示,中國還是低收入國家,要取得新的發展的動力,需要有這樣大城市群的科技轉型,能夠在中國起到支撐的作用。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的一個新的布局。
他指出,“我們要向中央提一些政策建議,怎么實現有利于這個地區創新驅動的發展,重要的是希望中央政府把更多的國家級實驗室能夠放在灣區,使得科技資源更好地向這個地區聚集。”
此外,樊綱強調,香港的科技創新應該和內陸地區的發展能力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各種要素的流動,這是真正的互聯互通,才能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