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杠桿背景下,經歷了十多年快速發展的銀行資管業務面臨壓力和挑戰。在日前舉行的中國銀行業資產管理高峰論壇上,來自銀行業的多位資產管理人士對監管政策的影響和今后資管業務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
在各位資管人士看來,監管政策對資管業務的影響已經顯現。“銀行理財2015年的增速50%以上,2016年是20%以上。到今年一季度,近30萬億的銀行理財只增加了1千億,這說明一些變化正在發生。”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潘東說。
平安銀行資產管理事業部副總經理郭新忠表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有意識壓縮批發資金的占比,同業業務今年降低了很多。在投資端增加了對投資持有組合的掃描頻率,及時將低效資產出清做一些置換。
去杠桿也要防風險。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銀行資管業務最需要關注的是資金穩定性。中國銀行投行與資管部副總經理宋福寧表示,今年資管行業最大變化就是強調“穩”,整個發展更偏向于負債的穩定性。
潘東也表示,今年尤其注重資金穩定性。“注重對客戶端的引導,發一些期限更長的產品。對于一些短期、臨時、爆發性的資金,要審慎考慮,甚至要引導投資人用穿越周期的理念持有一些長期資產。”
廣發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羅鵬宇表示,大半年之前就對流動性管理做出一定的安排,但現在來看,還需要不斷強化。
對于資管業務今后的發展方向,合規經營、回歸本源是業內人士的共識。
“經過十多年快速發展,銀行資管業務確實到了需要停下來休整,檢查自己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去做哪些改變的時候了。”潘東說。
華夏銀行資管副總經理苑志宏表示,資管業務發展中產生的剛性兌付,信息披露不透明,期限錯配、監管套利等問題,需要進行反思。
“資管業務要真正回歸到資產管理的本源,為客戶創造價值。”苑志宏表示,之前銀行做資管更多的是源自于自身,怎么給銀行帶來更多存款,帶來更多收益或者通過表外的投放,解決資產端投放壓力。但并沒有特別多關注和分析客戶需求。
興業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汪圣明表示,資管要更加專注終端的客戶需求,包括零售客戶的財富管理和現金管理需求,實體企業的投資需求,而不是去做一些過手型、通道型,甚至是套利型的業務。
除了產品轉型,銀行資管業務回歸本源,核心能力的建設是關鍵。郭新忠認為,資產管理行業的核心能力,包括渠道、投研和基礎設施三方面。
“在渠道這一端,核心能力就是要能拿到低成本的、穩定的能承受市場波動的資金。為此產品要轉型,更切合客戶,渠道要布局,同時要借助互聯網,用大數據分析或者對客戶的精準把握來提升渠道的建設能力。”他說。
業內人士認為,做資產管理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投研能力。汪圣明表示,金融市場的變化非常大,不管是資金荒還是資產荒,背后的關鍵是投研能力。“我們對于市場如何研究判斷,無論是大的資產配置還是投資策略,還有風險管理,需要基于資產管理業務本身的內在邏輯做好相應的投資決策。只有這樣,才不會一時被市場的現象所迷惑,按照本質規律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