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近日,中國青旅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中青旅實業)旗下子公司北京黃金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稱北京黃金)5億元信托貸款構成違約。
中信信托發布的“中信·長天2號北京黃金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臨時信息披露報告顯示,中信信托已向北京黃金實際發放總額為5.45億元的貸款款項。該信托計劃于2017年5月4日設立,用于向北京黃金發放合計不超過10億元信托貸款,并由中青旅實業提供無限連帶責任保證擔保。去年5月首次募集A類信托本金5億元,以現金形式認購;去年6月募集B類信托本金4500萬元,以現金形式認購。鑒于借款人違約,中信信托發出通知函宣布,信托貸款剩余未發放部分不再進行發放,其中,5億元已于2017年5月4日到期并構成違約,剩余0.45億元亦被中信信托要求提前到期。
平安信托在這次信托計劃中為投資咨詢顧問。從4月起,中信信托和平安信托就多次致函督促北京黃金和中青旅實業落實還款來源,并及時足額還款。5月3日,中青旅實業向中信信托、平安信托發送《延期兌付申請函》,稱因其“資金鏈緊張、原計劃的資金籌措方案目前尚未落實”導致無法按期籌措足額償還到期債務,提出延期兌付申請,并承諾于7月4日前償付其下屬子公司北京黃金對中信信托的債務。
知情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稱,該產品系金融機構定制類型,受托人按照合同約定,根據受益人大會決策執行,目前相關方正在協調妥善處理。
中信信托為信托業一梯隊,2017年公司固有資產達到362億元,同比增加28%,凈利潤35.9億元,較2016年上升18%,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30億元。金融機構定制型產品在其業務構成中占到21%。
而就在不久前,中信信托還經歷了一場有驚無險的“爆雷”。
5月10日晚,中信信托發布公告,稱天房集團應于5月18日償還的2億元本金及利息可能發生違約風險。一時間輿論嘩然,若天房集團真的涉嫌違約,那這將是天津年內第二次出現國企債務違約的情況。
幾天之后,此筆債務危機得到天房集團回應。5月15日,天房集團公告稱已與中信信托確認,將依照合同約定按期還款。隨后,5月18日,中信信托發布最新公告稱已足額收到天房集團的應償到期貸款本息。
根據天房集團2017年半年報顯示,公司累計在56家金融機構的融資負債為1082億元,涵蓋各大銀行和主流信托機構。其中,渤海銀行對天房集團的貸款余額達到113億元,天房集團在平安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等借款余額超過40億元。
另外,天房集團還有長期應付款48億,其他應付款152億,以及在銀行間和交易所發行的179億元債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年中,天房集團總負債達到了1830.13億元。
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下半年信托產品到期規模約3.34萬億元,同比增長23.91%。信托專家、西南財大兼職教授陳赤向澎湃新聞表示,近年信托公司資產管理規模一直持續上升,產品到期金額有所增加,相應的兌付壓力也自然會加大;隨著去杠桿過程不斷深入,對企業而言,外部融資環境會越來越嚴峻,部分企業如果屬于資產負債率較高,主營業務不突出,經營性現金流不充沛的話,它們可能會成為去杠桿化中金融機構首先收貸的對象。
《資管新規》嚴厲禁止金融機構對資管產品進行剛性兌付,信托行業一直以來存在的剛性兌付將被打破,信托業也將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陳赤指出,目前針對信托行業的相關細則尚未出臺,對投資者的影響尚未直接顯現,但是信托機構針對打破剛兌就需要建立新的風險緩沖機制,否則今后信托公司的聲譽風險就會增大。“信托公司需要進一步提高融資類業務的門檻,尤其是對企業的流動性更為關注,要小心避開那些資產負債率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短期內債務到期數量大、有較大額度民間融資或明股實債的企業。”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