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五年前相比,家族信托的門檻已經大幅降低。2012年,平安信托發行境內首款家族信托,此信托產品募集規模為5000萬元,合同期為50年。事實上,作為轉型方向之一,越來越多的信托公司涉足家族信托領域,家族信托衍生出定制化、標準化等模式,門檻也越來越親民。例如,2016年,中信信托正式推出家族信托,其家族信托服務既包括門檻3000萬元的定制服務,也有門檻低至600萬元的標準化產品。
“門檻降低,希望更多人可以享受到家族信托的服務。”鄭建家說道,家族信托具有整合性、靈活性、穩定性、安全性等信托制度優勢,能夠實現風險隔離和家族財富傳承。家族信托的委托人一旦把資產委托給信托公司打理, 則委托資產的所有權即歸入信托計劃所有, 但是相應的信托計劃收益依然根據委托人的意愿收取和分配。委托人如果遇到離婚分家產、意外死亡或被人追債等事件, 該委托資產都將獨立存在, 不受影響。
境內仍需投資者教育
平安信托家族信托業務部執行總經理康朝鋒指出,境內家族信托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保險公司與信托公司合作的運作模式,第二種是私人銀行主導的模式,第三種是這幾年發展起來的信托公司主導的模式,三種模式互相促進。
《中國家族信托行業發展報告(2016)》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境內已有21家信托機構和14家商業銀行開展了家族信托業務,家族信托規模約為441.8億元。展望2020年,中國本土家族信托規模可達6275.5億元。
而據招商銀行聯合貝恩公司發布的《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2016年,中國高凈值人士有158萬人,中國高凈值人群共持有49萬億元的可投資資產,人均持有可投資資產約3100萬元。高凈值人士中,41%是創富一代企業家,29%是職業金領,10%是家族企業二代繼承人,5%是職業投資者。
盡管家族信托參與者在增加,也有著很大的潛在可管理資產規模,但家族信托仍未成為“流行”。“境外家族信托已經很成熟了,很多中產家庭都了解,但是在境內還是剛剛起步的一個階段,很多人不知道家族信托的功能,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需求可以被滿足。”鄭建家表示。他表示,投資者教育是發展家族信托過程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需要結合委托人的具體需求,去推家族信托的功能。
除了理念上的缺乏,境內家族信托和境外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中國家族信托行業發展報告(2016)》指出,中國本土家族信托面臨的八項不利因素,主體地位的單一性;保密制度的不足性;隔離功能的弱有效;登記制度缺乏操作性規定;稅收制度的空白點;監察制度的局限性;信托判例的稀缺性;財產運用的域內性。
康朝鋒表示,境內家族信托和境外存在差距,但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大,“首先,稅法是動態變化的,長期來看,稅法對于家族信托是一個中性的影響,不會明顯增加或者減少家族信托的稅收。其次,家族信托用來處理相關財富關系的更多是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這些已經相當成熟和穩定。境外對于房產、股權類的信托制度更加成熟,但是境外這一塊資產配置的比例也不高。”
“境內可以將不動產裝入家族信托,但是成本較高。信托資產不屬于委托人,從法律結構來講,不動產首先要交易過戶,這里有交易成本的問題,同時信托持有房地產面臨的交易稅和個人是不一樣的,在當前成本比較高。”莊燕補充道。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