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光大興隴信托傳出計劃增資100億元的消息,但年內并未完成。劉卓飛對此解釋道:“四家股東都對增資達成一致意見,看好公司發展前景,但在資金到位時間和增資步驟上仍在商量。從目前公司發展速度來看,資本金多了一時用不了,所以還將考慮各項考核指標和合規標準。”
用益信托資深研究員帥國讓認為,光大興隴信托增資100億元如果完成,將對其發展和行業排名帶來較大影響,“信托業梯隊將面臨重排,資本實力增強,光大信托擴大業務范圍,提高評級,提高投資者對產品的信任度等都具有重大意義”。
劉卓飛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光大興隴信托自2017年以來就在調整業務結構和部門結構,使公司自身與業務發展相匹配。“減少傳統型業務,發展重點由蘭州轉向上海、北京等,業務板塊結構也發生調整,2018年還將加大力度調整。”
閆桂軍對媒體表示:“公司基金化、證券化、資產管理化的戰略定位十年不變。業務方面,由于信托與房地產非常匹配,今年光大信托仍將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務,不過會抑制投資型房地產,支持剛需型、保障型房地產。”
監管處罰頻發
在光大興隴信托暫停集合類貸款業務的同時,監管環境令信托行業出現了很大變化。據用益信托在線統計,今年1月,市場上發行的集合信托計劃規模總計1297.44億元,與去年12月的3596.85億元相比,環比下降63.93%;從資金運用方式看,1月共成立貸款類信托產品184個,成立規模350.14億元,相比去年12月份,環比減少42.99%。
監管層對集合類貸款業務的關注,并不是此時才有的。2014年底,新華信托被監管部門暫停了該公司所有集合信托業務,直至2017年初,監管層才重新放開新華信托從事集合信托業務;2016年底,華澳信托收到上海銀監局行政處罰單,案由為“該公司2014年末集合信托資金用于發放貸款的余額占管理的集合信托計劃實收余額的45.97%,突破了30%的監管指標上限”。
最近一次遭遇監管措施的是中泰信托。2017年底,中泰信托被“暫停該司所有集合信托業務”,在未收到《解除審慎監管強制措施決定書》前,這份《審慎監管強制措施決定書》繼續有效。
相比上述信托公司,光大興隴信托此次為主動暫停接近監管紅線的業務,可見信托行業在經歷幾年的高速增長后,進入審慎發展階段。
“信托業目前處在轉型的瓶頸,從2017年的情況來看,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家族信托等是轉型的重點方向。”帥國讓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2017年以來,信托迎來了監管評級、分類改革試點、信托登記平臺上線、營改增等監管要求。2018年伊始,已有多家信托公司被地方銀監局處罰,涉及廈門信托、萬向信托、紫金信托、天津信托、華潤信托等5家信托公司,案由主要集中于信托業務方面。
信用評級中介機構新世紀評級近期發布的《2017 年度中國信托行業信用研究報告》預計, 2018 年,信托監管將繼續強化,行業整體面臨調整和收縮,系統性規范整頓將帶來優勝劣汰。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