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浪潮洶涌,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各個金融行業目前都在對照自身尋找科技運用的商機和掘金點,信托也不例外。9月16日,中航信托聯合發起國內首個數據資產戰略聯盟,擬更深入探索數據與金融的對接。分析人士表示,隨著對數據價值的持續探索,信托公司將在大數據的影響下發現更多的業務驅動點。
數據金融產品走入市場
9月16日,國內首個基于數據自身價值成立的“數據資產戰略聯盟”在京正式成立。在一眾聯合發起單位中,有中航信托、百度金融、全球資產管理阿爾法智庫、中關村(7.67 +1.19%,診股)大數據產業聯盟等。數據如何變為資產,并進行相應的管理、應用、經營、服務,成為聯盟成立的主要初衷。
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姚江濤表示,中航信托是業內第一家明確提出“數據是一種資產”的金融機構,也是業內第一家將數據做成金融產品的信托公司。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及其與金融的有效結合,數據價值具備的更深遠意義正在被越來越多地挖掘出來。對信托公司來說,一方面,這意味著數據資產有望成為重要的資產類別之一,與實物類資產、有價證券共同組成受托資產;另一方面,通過“信托”理念搭建合適的平臺,有助于更大發揮數據的價值。
事實上,數據作為資產應用在金融領域已有先例。比如,氣候保險公司Climate就是依靠大數據售賣保險產品的行業佼佼者。據悉,2013年10月初,孟山都以9.3億美元收購意外天氣保險公司Climate Corporation,利用其250個天氣數據采集點,綜合1500億個土壤觀測記錄,生成10萬億個天氣模擬數據,判斷出現意外氣象災害的概率,為農民提供定制的災害保險。
而此前,中航信托發行國內首單基于數據資產的信托產品,總規模為3000萬元。在產品運作上,中航信托與合作方數據堂聯手,第一步,數據堂將自己所持有的某一數據資產作為信托財產設立信托;第二步,信托受益權轉讓,委托方通過信托受益權轉讓獲得現金收入;第三步,受托人繼續委托數據服務商對特定數據資產進行運用和增值,產生收益;第四步,向社會投資者進行信托利益分配。在這個過程中,既完成了資金循環,也完成了數據資產信托財產的一個閉環。
創新產品有賴挖掘數據價值
隨著大數據價值重要性的體現,數據資產如何形成、運作成為金融業關注的焦點。
麥肯錫研究顯示,金融業在大數據價值潛力指數中排名第一。銀行、證券、保險以及P2P、眾籌等新興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正在利用大數據的價值分析進行一場全新的競爭。而信托業雖然在這輪競爭中尚未占據優勢,但也持續進行探索和嘗試。
姚江濤表示,作為委托人,數據運營商可將其合法控制使用的數據資產作為信托財產設立信托,信托公司針對此數據資產的資產管理和投融資服務設計信托產品,并按照委托人意愿分配信托利益。
據央行《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顯示,截至2016年末,央行征信中心數據庫已收錄自然人信息9.1億人、企業及其他組織信息2210萬戶。這些支持普惠金融深化發展的征信數據都能成為孕育巨大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普惠金融數據資產。
信托公司通過開展普惠金融業務,一方面可以積累客群大數據,形成有價值的數據資產;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金融科技開發智能風控技術,優化普惠金融業務。目前,已有信托公司開展普惠金融業務,規模超過百億元,涉及住房、出行等多種消費生活場景。通過不斷深化的業務創新,普惠金融數據資產的證券化與智能化也將被深度挖掘,實現數據資產的價值最大化。
有專家表示,數據庫作為信托財產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數據庫使用目的與數據信托目的銜接上,需要做好法律和程序設計,解決好數據使用的授權問題。尤其是數據企業在數據庫合理使用過程中的隱私政策制定與保護問題。比如,數據庫的風險定價問題可以通過數據產生者、控制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假定許可談判模式解決利益共享問題。只有解決了數據資產的定性估值問題,才能為數據資產的流轉和交易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