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消息第一反應是利好,但預計不會很快在所有公司展開。”這是信托業人士近幾天對信托獲銀行間市場承銷資格的普遍看法。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日前發布公告,啟動信托公司參與承銷業務市場評價工作,這意味著符合條件的信托公司將可參與債券承銷業務。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目前已有信托公司上報材料。不過,從行業整體來看,準入門檻偏高、承銷市場競爭激烈、價格大戰壓低利潤等原因令一些信托公司對這一業務興趣不高。
“第一反應是利好”
根據《關于意向承銷類會員(信托公司類)參與承銷業務市場評價的公告》,信托公司經市場評價獲得承銷業務資格的,可開展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承銷業務,申報材料遞送截止到9月15日。總部位于東北地區的一家信托公司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該公司已經上交了材料。
“這一準入意義重大。”這是業內人士的共識。“看到這個新聞第一感受是好消息,相當于又多了一塊新的業務領域可以展業了,之前我們只是作為銀行間市場的投資者。”一家總部位于華中地區的信托公司人士表示。
展業對信托公司轉型也有不小助益。華融信托研究員袁吉偉分析稱,目前信托公司展業主要包括固有業務以及信托業務,除了通道業務外,基本都是重資本業務,而承銷業務為中介服務,與傳統的具有剛兌性質的非標業務相比,屬于輕資本業務,因此開展承銷業務有利于豐富信托公司業務種類,尤其是中間業務,拓展新的收入來源,也有利于支持信托公司轉型。
此外,隨著企業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近年銀行間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規模不斷擴張,每年的發行量基本維持在5萬億元,承銷業務市場空間較高,信托公司可以較早分享信用債市場持續向好發展的紅利。
70%市場“蛋糕”已分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信托業目前已經存在后發劣勢。據了解,目前銀行間市場擁有承銷資格的金融機構為119家,其中擁有主承銷資格的金融機構為51家,覆蓋了銀行、券商、保險資管、財務公司等,競爭較為激烈。從承銷業務集中度看,前10大承銷商占據了市場近70%的份額,其他份額則分散于40余家承銷機構。上述華中地區信托公司人士表示,與傳統的銀行競爭這塊業務,信托公司在渠道、經驗、人才方面都還需要時間積累。
綜合來看,信托公司承銷業務獲取難度較高。相比銀行、券商,目前信托公司分支機構較少,獲取債券發行客戶的能力不足,而且很多優質客戶已與銀行、證券公司等機構形成了較為密切的合作關系。
激烈的競爭也令承銷價格“狼煙四起”,進而將承銷機構的利潤壓低。此前有消息稱,規模40億元的某央企債券項目招標,竟有承銷商報出了低至1萬元的承銷費。袁吉偉介紹,現有市場競爭更集中于價格競爭,信托承銷費率約為千分之三,略高于現有的通道業務費率,不過也要比通道業務投入更高。
準入門檻高多數公司直接出局
對于多數信托公司來說,準入門檻設置相對偏高,讓信托業內對這一利好政策的關注程度被削減。根據銀行業協會發布的規定,不是銀行間交易商協會會員的信托公司無法獲得承銷資格。統計數據顯示,全國68家信托公司中,目前有包括山西信托、中原信托、國民信托在內的14家信托公司還未成為交易商協會會員。
此外,信托公司近三年內有因違法違規受到刑事處罰或重大行政處罰、因涉嫌違法違規正被相關主管機關立案調查或者正處于整改期間、因違法違規給市場造成嚴重后果,都不得參加市場評價。根據2015年以來各地銀監局公布的信托公司處罰名單,又有包括山東信托、廈門信托在內的14家信托公司遭到各地銀監局的處罰,其中有10家是交易商協會會員。規定同時還對信托公司基本指標、相關資質經驗等有所考評。
“按照這一評價標準,一開始不會有很多公司能獲準入。”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表示。業內人士認為,本次獲批債券承銷資格的信托公司或僅在10家以內。
也因如此,上述總部位于華北地區的信托公司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坦言,新規存利好,但利好有限。加上有的信托公司股東或子公司就是券商、資管公司等,已經擁有了相關牌照,所以有的信托公司對開展承銷業務的熱情度或許相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