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水流深,暗流涌動。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中,信托業從增資到上市,從風控到轉型正悄然發生著變化。不久前閉幕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反復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信托實則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擁有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產業市場的多牌照優勢,投資范圍廣,而且制度也較為靈活,可根據委托人意愿運用債權、股權、股+債,以及融資租賃等方式提供金融服務。
2017年信托業上半年業績有驚無險。強者恒強,亦不乏后來居上者,排位輪次的變化帶給市場一種似曾相識的緊迫感。轉型升級、創新求變的拉鋸戰中,有沉默、有等待、有迷茫,也有主動出擊。
根據63家信托公司披露的上半年財務數據,《投資者報》推出《2017信托半年急先鋒》。數據顯示,中融信托、中信信托、平安信托、新華信托四家分別以近30億元營業收入、16億元凈利潤、22億元信托業務收入(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和6億元投資收益在單項評比中奪魁。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還特別評出四名各項指標皆優秀的“全能學霸”——中融信托、重慶信托、上海信托和華能貴誠信托。其中中融信托更是以一次奪魁、兩入前三甲的亮眼戰績位列“全能學霸”之首。
創新轉型的同時,不同發展階段的信托公司也在持之以恒地精進實力、增資擴股。在《投資者報》記者的采訪中,多位信托業人士表達了“雖無近憂,但有遠慮”的慎重,而榜單精挑細選的各項“十強先鋒”,探索方向與突圍戰略躍然眼前。
“十強先鋒”刷新 建信中航屢進前十
451億元營業收入,平均創收約7億元;264億元凈利潤,平均獲利4億元。從63家信托公司上半年的財務數據來看,整體業績有回暖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信托市場出現了新舊英雄的交替。以往第一方陣中常出現的排頭兵,如華信信托、四川信托等無一上榜,華信信托除投資收益勉強維持在前15名之列,其他指標均跌到20名開外;四川信托受僅0.3億元的投資收益拖累,凈利潤滑落至第32位;而華潤信托和中誠信托基本退出了信托業務收入領頭羊的爭奪,分列第25名和第49名,失去往昔光彩。
老牌勁旅中,中信信托重回凈利潤第一寶座,平安信托也守住了信托業務方面的優勢,但二者卻“失守”投資收益,僅以2.9億元和2.7億元分列第13和第15,未能進入前十。
中信信托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6億元,僅次于中融信托位居第二。其中,利息收入4.22億元63家公司中最高;手續費及傭金收入20億元也僅次于平安信托。其上半年實現利潤總額20億元,凈利潤約16億元,兩項數據均列第一。
比較相似的是,中信信托和平安信托都坐擁龐大的資產管理規模。雖然銀行間市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表中沒有受托管理資產規模數據,但截至2016年末,中信信托全口徑資產管理規模已高達近2萬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信托本部管理資產規模1.4萬億元,同比增長39%;通過中信信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信聚信(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中信信惠國際資本有限公司等專業子公司開展的資產管理業務規模達3634億元。
平安信托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在63家公司中排名第一,近22億元。對此平安信托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這主要是服務實體經濟、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的結果。據記者了解,2016年以來,平安信托投向工商企業、基礎產業等實體經濟的資金存續規模超過3300億元,同比增長超40%,規模占比超45%,超過40%的行業平均水平。諸多信托項目涉及醫療健康、新能源、裝備制造等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發展的產業。
新華信托以6億元躍居投資收益榜第一,打亂了以往坐享先天資源的傳統大佬的秩序。“公司充分運用其在金融領域及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勢,始終堅持價值投資理念,而投資收益提升是公司自身投資實力和資源配置能力的體現。”新華信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堅持不懈地調研與分析,公司近兩年積極深入布局資本市場業務,如股票收益權、股票定增、二級市場、股權投資等,本次超預期的收益主要來自前期布局。
記者還注意到,建信信托、中航信托數次出現在先鋒榜上,有直逼“全能學霸”的態勢,只是“投資收益”不濟。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方面,后來者建信信托超越了傳統勁旅上海信托,領先于興業信托、交銀信托、光大興隴信托等銀行系小伙伴。
不過,與相對較弱的投資能力相比,建信信托近年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受托管理資產規模。2015年其以1.1萬億元信托資產規模位列行業第一;去年則以1.31萬億元居第二。中航信托近三年多項指標穩步增長,今年更是將注冊資本由16.86億元增加至40.22億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