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經過半,信托業規模按照此前增長勢頭,突破22萬億元應無懸念。信托資產管理規模猛追銀行理財,這個規模龐大的行業,每個季度都有著不容忽視的變化。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發現,二季度集合信托成交量有所提升,然而募資規模卻在大幅度減少。
與此同時,房地產信托發行規模激增,信托業再次成為地產輸血的主力軍。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這一現象并不會在下半年延續,而且地產信托產品投資者將以散戶為主。
成立量與資金量相背離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二季度共有64家信托公司發行了2118款集合信托產品,發行數量環比增加57款,增幅為2.77%。
近三成產品共被4家公司包攬,其中,四川信托發行了237款,位列第一;外貿信托發行了186款,位列第二;平安信托發行了98款,位列第三;云南信托發行了76款,位列第四。這4家信托公司共發行了597款信托產品,占比28.19%,環比上升6.46個百分點。
除了發行量穩步上升之外,新成立的數量也在顯著增長,2017年二季度共有60家信托公司成立了2056款集合信托產品,成立數量環比增加166款,增幅為8.78%。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二季度信托產品成立數量提升不少,但實際募集資金規模卻在減少。
數據顯示,二季度信托業共募集資金2904.05億元(不含未公布募集規模產品,下同),降幅為17.28%。在成立的2056款產品中,公布募集規模的產品有1471款,占比為71.55%,環比回落3.31個百分點。平均每款信托產品募集規模為1.97億元,環比減少0.51億元,降幅為20.59%。
光大興隴信托發展研究與戰略管理部羅凱表示,信托募資規模下降的因素眾多,既有市場資金緊張導致資金難找、資金貴的原因,又有單一類資金信托業務相對占比下降的原因。此外,還與風險邊際上移導致資金追求分散投資的原因有關。
另一個現象是,上半年進入基礎設施領域的信托資金在收縮。羅凱表示,通過Wind長達10年的數據跟蹤發現,房地產信托和基礎設施信托兩者此消彼長的關系并非短暫現象,他們在周期上有高耦合性。
用益信托研究員帥國讓表示,今年以來,財政部嚴查地方政府違規舉債融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基礎產業類信托的發售。
再次成為輸血主力
用益信托統計顯示,截至6月末,今年上半年成立的房地產集合信托產品達435個,募集資金1163.71億元,同比增加35.51%。
上半年兩個季度的數據變化能明顯表明,信托資金再次成為輸血房地產的主力軍:2017年一季度,在信托資金運用當中,房地產信托的占比僅為9.27%;這一占比在二季度卻上升至15.58%,增長了6個百分點。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銀行資金和房企發債渠道受阻后,地產融資需求又回到了信托。
華融信托研究員袁吉偉表示,雖然當前仍存在銀行系統資金流入房地產信托領域的情況,但部分大型金融機構對信托相關業務已趨于謹慎。
他表示,下半年機構端流入房地產信托領域的資金或有減少可能,更多的資金將來源于個人投資者。同時,信托公司對房地產信托業務的態度也有分化,部分信托公司基于風控考量,對相關業務并不熱衷。他建議,部分開展房地產信托業務相對激進的公司需要注意把控風險。
同時,羅凱也表示,信托開展房地產業務的規模、增速可能會受到政府部門的持續跟蹤和調控。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