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包括上市的兩家信托公司在內,僅有8家公司披露其當年“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數據。記者按照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對上市公司的統計方式進行計算,發現其中7家信托公司的員工“人均薪酬”在60萬元以上。其中,安信信托以217.27萬元的優勢名列第一,上國投、中江信托、中鐵信托等公司的員工“人均薪酬”也在100萬元以上。
對此,有安信信托內部員工對廣州日報記者稱,“這個數據,并不能準確反映公司員工的實際薪酬水平。”記者了解到,人均薪酬被夸大,究其原因,除了一向被用于衡量上市公司員工薪酬的指標“應付職工薪酬”和“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本身更貼近企業用人成本而非員工實際薪酬外,信托行業特殊但普遍實施的激勵性薪酬延付制度,也會降低該指標在測度信托行業人均薪酬方面的準確度。
由于信托計劃的平均周期一般為1.5年~2年,個別項目的存續時間更長,以此計算的薪酬中的一大部分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后才會發放。并且,如果項目最終出現風險,相關高管和業務人員能否按時拿到這部分激勵還存在變數。據某位民營背景的信托公司員工透露,目前其所在崗位的業績提成在0.5%~0.8%之間,如當年承做項目金額過億,稅前收入就有可能達到百萬元級別。但屬于業務團隊績效薪酬的遞延部分,需要待項目正常清算后,再發放相關延付的激勵性薪酬部分。
不過,在邁入“20萬億元”之后,信托行業整體薪酬水平仍令人期待。據眾達樸信預計,2017年信托行業漲薪幅度將達到8%,高于金融業整體漲薪幅度水平。
華融信托研究員袁吉偉指出,目前民營股東背景的信托公司薪酬激勵更為靈活,但要處理好薪酬激勵與風險控制的關系;而國企背景的信托公司薪酬激勵則有待改革優化。對于員工而言,薪酬只是一方面,個人發展空間、企業文化等因素也將對員工去留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