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看,監管不能僅靠上述風險提示和通知,更需要樹立信托的文化和精神,信托經理們如果唯利是圖、利令智昏,是一群打著信任旗號卻沒有信托信仰的人,那么什么監管措施都沒用,而且他們根本就不值得托付!
如何讓金融從業者具有應有的職業道德,聽上去是個比較虛無的話題,但是卻與我們每個投資人息息相關。我們可能看不懂他們設計的眼花繚亂的產品,但是當他們欺詐、違規,就必須付出代價。
最后,向調查“三無信托”的記者和媒體致敬。筆者聯想起華爾街“世通”、“安達信”、“麥道夫詐騙”等案例中,媒體起到了打假急先鋒和規則守望者的角色,為監管提供了最主要的調查基礎,贏得了公信力,贏得了民心。
山西泰萊能源從國投信托成功發了兩億元信托,美其名曰“礦產信托”,但在媒體的層層扒皮下,這家連續三年零收入、自身沒有抵押物、巨額負債、涉嫌非法轉讓采礦權的公司浮出水面。公眾嘩然,因為“三無信托”門,信托正遭遇史上最不被信任的時刻。
盡管國投信托在事件曝光后第五天才迫于壓力發布了所謂的澄清聲明,但是對上述信托業務和法律的硬傷閉口不談,全篇贅述自己如何風控。筆者認為,風控不僅是過程,更要看結果。不是說你程序上都履行了,就萬事大吉。如果所謂嚴格風控的結果就是這樣的企業也能發信托,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滿足于這份含混的澄清聲明,于是,媒體繼續“扒糞”,發現了這宗信托的一個法律大BUG——信托所基于的事實和法律關系,即泰萊能源與梅園工貿之間的《合作經營協議》因違反國家采礦權轉讓相關法律或無效,而且援引了山西政府主管部門和具有相關實務的律師的觀點。媒體追求真相的行為,受到了公眾的認可,筆者在一些網站發現稿子下面均有數百條網友評論,觀點一邊倒:支持媒體繼續挖掘真相,痛斥“三無信托”,要求監管部門嚴查。
雖然銀監會等主管部門可謂耳提面命、事無巨細,一直在做非常細致的對信托行業的監管,各類《風險提示》、關于××的《通知》浩如煙海,但是對違規信托的處罰卻鮮見。也就是說,目前監管的狀態是,你們要按我定的規則來做業務,但是違規了也沒什么成本。這使各種違規肆無忌憚。
但這次不同了,“三無信托”正在挑戰監管底線。公眾、投資者因“三無信托”對這個行業、這類產品的信任度降至最低點,所有從業者都齒寒和反思。筆者聽到有銀行高管也在高度關注,要求對銀行代銷信托產品提高要求,嚴格評估。而北京銀監局近期也高度關注輿情,每日上報銀監會,有望盡快展開調查。事件會否從國投信托的具體產品演變為整個信托行業的整頓和“金融打假”,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