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以來,新三板市場開始逐漸降溫,曾經“炙手可熱”的局面似乎已一去不復返。2015年初,多家信托公司借勢殺入新三板市場,首當其沖的是中建投信托,其發行的“中建投·新三板投資基金集合資金信托計劃1號”被稱為業內首單專項投資新三板項目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此后,中建投信托連續推出多款新三板集合信托產品。2016年6月3日,中建投信托設立的第12只新三板信托“中建投·新三板投資基金12號(高特佳健康主題二期) 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正式成立。《證券日報》記者發現,這不僅是中建投信托推出的最后一只新三板集合資金信托,亦是全行業最后一只專門投資新三板項目的集合資金信托。當然,部分證券投資信托仍以新三板股票作為投資份額,但其資金投放規模亦十分有限,也不再冠以“新三板”之名,將募集資金全部投往新三板的信托計劃已近乎絕跡。
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共有16家信托公司推出52款新三板信托產品,其投資范圍集中于新三板市場的各類產品,包括新三板已掛牌企業發行的存量股票、定向增發、并購、優先股、可轉債,新三板擬掛牌企業股權等。目前,尚有44只信托產品仍處于存續狀態,8只產品已終止。
而從新三板公司的角度看,數據顯示,去年年末,約30家新三板掛牌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中出現了信托計劃的身影。目前,有16只集合資金信托躋身成為新三板掛牌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其中引人注意的是外貿信托的“萬思艾瑞斯1號新三板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該信托計劃由萬思資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擔任投資顧問,獨自成為了智立醫學、了望股份、乾元澤孚、萬綠生態、紫晶股份、力合節能等多家新三板掛牌公司的“前十大股東”。
事實上,新三板的流動性問題長期存在,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經遠超越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數量,但二級市場成交數額卻寥寥無幾。業界人士表示,一方面,由于企業自身股權集中度比較高,導致可流通部分不足;另一方面,市場合格投資者的數量較少、結構單一,這也導致市場風險偏好系統、交易需求不足。
某信托從業者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信托計劃一般存在結束期限,到期后可根據管理人及投資者的意愿選擇是否續期。但若是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問題無法解決,未來一段時期,多個新三板信托計劃將面臨退出困難的問題。
對于新三板信托,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新三板信托誕生之初,更是吸引了眾多信托公司以及金融機構的目光。現在新三板信托經過了幾年的發展,不知道業內眾人對于它的發展又有什么看法呢?一起來看看吧!
“炒股炒成股東”,這本來是投資者自我調侃的俏皮話。不過,當歇后語變為現實,結果可能并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