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達到20.22萬億元,信托行業邁入“20萬億時代”。據統計,4家銀行系信托公司信托資產管理規模均排在行業前十位,銀行系信托公司沖在了信托業“開疆擴土”的最前列。
在信托資產規模維持增長的同時,銀行系信托公司卻大多存在單一資金信托資產占比偏高、主動管理占比較低的情況。在監管層面“去杠桿”政策頻發的高壓下,銀行系信托將要面臨更大的轉型壓力。
銀行系信托領漲信托資產管理規模
2016年,信托行業管理資產規模實現了大幅增長,成功坐穩“第二大金融子行業”的地位。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全國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達到20.22萬億元,同比增長24.01%,信托行業邁入“20萬億時代”。
從行內排名看,銀行系信托公司沖在了信托業“開疆擴土”的最前列。2016年信托公司年報數據顯示,4家銀行系信托公司信托資產管理規模均排到了行業前十位。其中,建信信托管理信托資產規模為1.3萬億元,在68家信托公司中排名第二;興業信托位列第三,管理規模達9446.21億元;上國投信托、交銀信托則分別以8257.94億元、7139.61億元的管理規模位列第四、第六位。從占比上看,4家銀行系信托公司所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占全行業信托資產規模的18.75%。
而信托資產增長幅度看,去年交銀信托信托資產規模增幅居4家銀行系信托公司之首,增長數額為2093.57億元,同比增長44.19%;上國投信托增長2172.11億元,同比增長35.69%;建信信托增長數額為2093.57億元,同比增長19.09%;興業信托增長226.38億元,同比增長2.45%,增長幅度相對落后。
業內人士表示,股東背景對信托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發展戰略影響比較明顯。由于母公司擁有龐大的資金財產和客戶資源,銀行系信托公司在資金規模和業務開展上無疑具有“先天優勢”。
依賴單一資金信托 主動管理明顯不足
盡管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相當龐大,但《證券日報》記者梳理4家銀行系信托公司財務報告發現,目前這幾家信托公司大多存在單一資金信托資產占比偏高、主動管理占比較低的情況。
具體來看,建信信托、交銀信托、上海信托、興業信托4家公司去年年底單一資金信托占比分別為63%、79%、44%、66%,而行業總體水平在50%左右。除上海信托外,其余三家單一資金信托所占比例均較高。
而在主動管理方面,4家銀行系信托公司的表現更是遠不及行業平均水平。去年年底,建信信托、上海信托兩家公司的主動管理型信托資產占比分別為36%、24%,而交銀信托、興業信托的主動管理型信托資產僅為4%、7%,被動管理型信托資產占九成有余。
去年,4家銀行系信托公司新增集合類信托項目3253.26億元,占比21.36%;單一類項目8769.45億元,占比57.57%;新增主動管理類項目1424.63億元,占比9.35%,被動管理類項目1.38萬億元,占比90.65%。
某信托研究人士表示,對于銀行系信托公司而言,出現上述情況亦屬正常。由于2016年7月份以來,監管部門出臺多個新政,對于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的通道類業務進行嚴格限制,通道業務大量回流信托渠道,銀行系信托公司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獲得大量被動管理型業務。
“去杠桿”政策頻發 銀行系信托或期轉型
4月份以來,銀監會頻繁發文,從監管力度、檢查力度、處罰力度等多個方面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大力整頓。在監管文件不斷下發的同時,各地銀監局對轄區內金融機構的現場檢查工作也已全面鋪開,對金融機構“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等問題的整改和問責愈加嚴厲。
日前,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亦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銀行理財產品穿透登記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銀行金融機構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登記理財資金購買的各類資產管理計劃和通過協議委外投資的底層基礎資產和負債信息。不得省略資管管理計劃和協議委外信息而直接登記底層資產信息。
業內人士表示,這一監管趨勢將對非銀機構的通道業務、委外業務帶來進一步制約。綜合來看,集合類產品和違規加杠桿的行為受到沖擊最大。過去集合產品一般采取資金池的運作模式,期限錯配、成本估值,且對于底層資產披露要求也不嚴格,成為很多銀行理財資金偏好的投資品種。在新的登記規則下,集合類產品難以做到每周、完整披露資產清單,就會面臨銀行贖回壓力。
在銀行遭遇“監管風暴”之下,銀行系信托公司業務難免遭受影響,有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系信托公司大量承接了來自股東的被動管理性業務,但是在“去通道”的大背景下,這一模式發展恐怕難以為繼。
此前,信托監管層也曾表示,將高度重視信托業的交叉性金融風險防控工作,采取嚴格的監管措施促使信托公司“去通道”。加強政策引導,督促信托公司著力提高主動管理能力和信托服務水平,逐漸降低對通道類信托的依賴度。
事實上,銀行系信托公司大多在年報中表示,將“進一步聚焦主動管理類業務、保持管理資產規模增長、加快推動業務轉型創新、開拓海外市場”等。不過,上述戰略規劃仍有待市場考驗。
某銀行系信托公司員工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對業務轉型創新十分重視,部門也多次組織創新業務模式的調研學習。但目前大多數創新項目尚未落地,相應的激勵機制也還沒跟上,未來還將有一個較長的轉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