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業內眾多信托公司財報的展露,中融信托等一眾機構也公布了自身的總收入情況。有意思的是,雖然中融信托的總體綜合實力并非最強,但是在總收入上卻遙居第一,與其他信托公司拉開了明顯的差距,業內一時形成了明顯的層級分化,值得一觀。
68家信托公司2016年報已悉數披露,馬太效應十分明顯,排名前4的信托總收入超過了排名靠后33家公司的營業內外收入總和,而反觀賺錢總榜后十,去年的總收入只有約37億元,凈利潤墊底后十家公司只有不足13億的利潤。
2016年,信托資產規模超過20萬億元,穩居金融業第二的位置,只是這次得益于通道業務的拯救,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新增信托項目中,被動管理型項目規模同比增長75%,而主動管理型項目同比下降12%。
中融信托以近70億元的總收入問鼎,平安信托以68億元緊隨其后,而綜觀排名前十的公司,數字拉開了五個層級。中信信托、安信信托以58億元、55億元排名第三、第四,重慶信托46億元居中,中江信托、華潤信托、華能信托雖然分別獲得36億元、32億元、30億元的成績,卻顯然掉了一個層級,最后中鐵信托以29億元排名總收入第十。
排在賺錢榜創收前十的信托公司各有所長,這奠定了它們去年的業績基礎。其中,中融、平安、中信和安信信托四家公司2016年的賺錢總額都超過了50億元,領跑全行業。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家的總收入有251億元之多,超過了68家信托中排名靠后的33家公司創收的總和,市場的馬太效應明顯。
營業收入墊底的三家信托公司是地處內蒙古的華宸信托、地處浙江的浙金信托和位于吉林的吉林信托。
正所謂風險與收益并行,如果被風險絆住了腳,也會影響創收。在2016年7家不良率超過10%的信托公司中,華宸信托、浙金信托、吉林信托也是期末不良率最高的三家公司,分別為31.35%、26.19%和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