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金融機構經營虧損不同,信托業經過數次洗禮,現存68家公司基本每年都能實現盈利,只是數額大小各有差異。
但在行業轉型重壓之下,公司競爭間的馬太效應十分明顯,排名前4的信托總收入超過了排名靠后33家公司的營業內外收入總和,而反觀賺錢總榜后十,去年的總收入只有約37億元,凈利潤墊底后十家公司只有不足13億的利潤。面對發展困境,他們走得艱難,或受制于風險業務處理,或困頓于尚未轉型,當然也有正全力突破的公司。
華宸、浙金、吉林營收墊底
營業收入墊底的三家信托公司是地處內蒙古的華宸信托、地處浙江的浙金信托和位于吉林的吉林信托。
正所謂風險與收益并行,如果被風險絆住了腳,也會影響創收。
與之相似的,在2016年7家不良率超過10%的信托公司中,華宸信托、浙金信托、吉林信托也是期末不良率最高的三家公司,分別為31.35%、26.19%和22.87%。
財報顯示,2016年華宸信托僅實現營業收入9390萬元,同比下降56%,也是68家信托公司中唯一營收沒有上億元規模的公司,除了營業收入行業排名倒數第一,華宸信托去年的凈利潤排名末流,為3687萬元,同比下降22%。
雖然本次是排名下降兩個位次墊底,但從歷史數據看,華宸信托過去7年磨難重重,不僅業績經歷過山車、資管子公司風控失去控制,股東頻繁變動,公司的業務也沒有很好的發展環境。
據記者了解,此前為確保風險項目不會對公司未來經營產生實質性影響,華宸信托曾計提了充足的減值準備以覆蓋可預期的全部風險,而從年報看,2016年華宸信托仍在為資產減值風險做大量的處理。不良資產中損失類從年初的300萬元增至年末的5971萬元,部分資產減值準備也在不斷地新增計提和轉銷。
對此業內認為,根據華宸信托目前的情況,可能不再注重規模和增資,更加注重把控資產質量風險和收益。
而因排行老末被業內評價“存在感頗低”的浙金信托,去年多次在公眾視野亮相都伴隨著“業績下滑”、“歷史項目糾紛”、“股東擬轉讓”等話題,直到去年底跟隨大股東浙江東方重組上市,曲線登陸資本市場。上市后的浙金信托曾傳出將增資至14.5億的消息,從官網來看,今年3月底浙金信托才剛剛完成股權變更。
華澳、新華謀變突破
在后10名中,《投資者報》研究發現:近兩年一直在梳理股東結構和內部管理的華澳信托雖然于日前剛完成增資至25億元,但這一系列股權重組工作仍耽誤了同期業務的發展。
2016年華澳信托營業收入3.9億元、凈利潤6901萬元、信托業務收入僅3億元、固有業務收入7630萬元,但多項指標排名仍靠后。
對此,華澳信托方面表示,隨著公司股權重組、增資的到位和組建新的管理層團隊,目前正在積極探索轉型的方向。
“這幾年公司依法合規穩健經營,保持了良好有序的經營和發展態勢。”華澳信托相關負責人向《投資者報》記者介紹過去一段時間公司主要在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經監管部門批準,完成公司股權重組后,今年3月剛剛完成增資至25億元,為業務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二是研究制訂公司2017~2021年五年發展規劃,明確公司發展方向和前進目標,統一公司上下思路。三是加強與同業金融機構的廣泛合作,建立戰略協作。同時明確業務方向和展業重點,實現公司業務收入和管理規模在2016年下半年穩步回升,2017年上半年保持上升的勢頭。
“2015年公司增資擴股42億元,大大提升了風險抵御能力,截至2016年12月末,信用風險資產不良率由2015年底的14.66%降至9.33%;同時新業務同比大幅增長,尤其是QDII業務發展迅速。”新華信托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
在收入利潤比上,新華信托比較特殊,2016年營收和業務量較去年窄幅下滑,但凈利潤逆勢增長,較2015年增幅近90%。
據了解,2016年新華信托積極拓展對外業務渠道,深入與各銀行等主要金融機構的合作,新業務量較2015年增長5.5倍,而在自有領域,公司充分運用在金融領域的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積極參與如定增、二級等資本市場業務,也打開了利潤增長空間。從數據來看,2016年新華信托營業收入、信托業務收入、自有業務收入分別為8.7億元、6億元和2.8億元。
對于2016年凈利潤指標大幅提升,但行業排名靠后,新華信托相關人士表示,“一是加大了對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公司集中力量解決了幾個一直懸而未決的風險項目,損失在2016年充分體現;二是本著充分為廣大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公司堅持充分足額計提撥備,預防風險的發生。雖然上述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司本年的利潤,但是能讓公司輕裝上陣并提升公司抗風險的能力,在未來的時間里集中力量進行新業務的拓展,為2017年的業務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面對市場的質疑,新華信托正面回應了《投資者報》記者的采訪。事實上,在第三方機構用益信托剛發布的2016年68家信托公司抗風險能力排名中,根據凈資本、風險覆蓋率、固有資產不良率等指標綜合得分評判,新華信托的抗風險能力排名行業第4位。
信托轉型的困難在這些“小蘿卜頭”類的信托公司中同樣存在,如何“破繭成蝶”,有人說是打通資金來源,有人說是跨越歷史包袱,有人說是找到新出口。毋庸置疑,金融機構里的每個個體投資在尋找將公司業務發展與大資管行業轉型發展相適應的最佳方案,投資是長期的事,不論是除舊還是迎新,這一切也都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