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間,滄海桑田。中國頂富階層的劇烈變化——他們的財富來源,所處的行業狀況,擴張或是衰退,對應了創富邏輯的調整變更,也折射了中國經濟最真實的現狀。
作者|陶娟
一個國家頂富階層的構成和變化——他們的財富來源,身處的行業狀況,他們的擴張,他們的衰退,往往是該國經濟金字塔尖上最寫實的縮影。
5月9日,“新財富500富豪”榜單公布。榜單顯示,今年500位富豪的總身家高達78899.8億元,人均財富157.8億元。從財富量級來看,今年的百億富豪達276位,特朗普若上榜也只能排第65位。
乍一看,王健林/王思聰、馬云、馬化騰……這些頂級富豪仍占據榜單重要席位,似乎并無太大不同,但有些改變卻是如此迅猛又強烈。例如,順豐創始人王衛,從2016年至2017年,一年之間從榜單第47躥升至第3,財富增幅高達401.5%。
榜單的變化揭示了哪些重要趨勢?什么才是誕生巨富的熱門領域?下一個風口該往何處尋?一起來看榜單分析(文末附完整榜單)。
頂富階層已經提前完成結構調整
一定程度上,中國的富豪榜,長得越來越像美國了。
曾經,我們的榜單與中國的經濟結構一樣,有著令人擔心的成分配比。尤其是十年前——金融風暴爆發的前一年,中國富豪榜上出現了令人驚訝而又不安的一幕——新財富2007年500富豪榜前十中,7位都是來自房地產業,他們甚至一舉包攬了前四。
當年的首富是碧桂園的年僅25歲的楊惠妍——她從父親手中承接了家族持股,財富高達455.1億元,縱享王者榮耀。然而,如果按當年的匯率(1美元=7.6元人民幣)計算,楊惠妍的財富僅僅折合60億美元,只相當于當年美國首富比爾·蓋茨身家的10.7%,甚至比當年美國排名第10的拉里·佩奇還少100億美元。
但彼時中美榜單最大的差距還不是財富身家上的懸殊,最大的差距,是榜單結構。
2007年,當我們的前十富豪主要來自房地產時,美國前十大富豪的行業構成,是5位TMT(科技、媒體和通信)、1位投資、3位商業服務和1位酒店。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分別位列第9與第10位的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當時年僅33歲、34歲。美國創富的速度和能量級可見一斑。
然而,看完中國今年的榜單,我們只有一個感想:“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龍盤今勝昔”。
今年榜單前十中,有5位都是來自TMT領域。甚至順豐控股(49.09 -1.60%,買入)王衛的上榜,也和電商的發達不無關系。曾經以房地產發家致富的萬達集團王健林、泛海控股(8.50 +0.95%,買入)盧志強等人都已轉身,成為業務多元化發展的綜合類富豪。即使是蟬聯首富的王健林本人,其財富驅動力也一直在變化著,去年受益于萬達院線(52.80 +0.32%,買入)上市帶來的10倍漲幅,今年則受益于萬達商業地產的私有化帶來的價值重估。
盡管從2007年到現在,一線城市的房產價格上漲了至少5倍,甚至有郊區達到10倍,但主要財富依托資本市場市值的地產富豪們,財富卻并沒有漲多少。至今仍成功地活躍在榜單上,也是當年前十中表現最好的楊惠妍,2017年的財富只比10年前多了10億元,名次也已下滑至20名左右。
再來看美國。美國今年與十年前的頂級富豪榜,前十竟有5位重合——比爾·蓋茨連續23年蟬聯第一,巴菲特微降至第三,TMT類的富豪如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谷歌兩位創始人都還在前十名里,最主要的變化就是沃爾瑪的三位股東跌出前十,而亞馬遜的杰夫·貝索斯和臉書的馬克·扎克伯格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