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行業,上海“一哥”的地位固若金湯。私募行業現在則是“三國鼎立”時期,北京、上海、深圳勢均力敵。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上海、北京、深圳在中基協登記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別是4697家、4554家、4246家。
深圳前海云溪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陽勇在受訪時表示,目前,全國近一半基金小鎮集中在浙江,且廣州、橫琴對基金公司的稅收優惠力度大。這將會分流深圳的流量,以后深圳私募基金在全國的占比或將會下滑。
不少私募基金人士亦表達了上述觀點,他們認為,深圳至少應該放開私募基金公司注冊的口子,然后在稅收政策上給予支持。
另一方面,上海目前是私募基金公司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城市。且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整體的金融軟性環境好,聚集效應明顯。在公募領域,上海已形成產業鏈條。業內有觀點認為,深圳若在私募基金業錯失良機,很容易與上海拉開差距。陽勇稱,上海(在私募板塊)一旦形成資源圈或者產業鏈條,私募人才、企業匯聚上海,深圳就沒什么機會了。 采寫:記者 黃玉鳳
建言 業內人士:深圳應該繼續開拓創新,充分發揮深交所優勢
“深圳是一個金融重鎮,如果在新型金融業態上面沒有提供很好的軟性環境,那么私募的未來值得擔憂。”王渙之稱,相對而言,深圳對傳統金融如銀行、保險的支持力度比較大,現在廣州、橫琴扶持私募,對私募公司有政策傾斜,深圳也應該有所改變。
“深圳不要因為出了個別反面案例而進行一刀切。”王渙之建議,一方面,深圳要把監管體制機制建立起來,另一方面要繼續開拓創新,創造更好的環境。
他認為,深圳不管是發展大灣區還是走向世界,金融是一個很重要的板塊。而且深圳有深交所這個獨特的資源,應該充分發揮這個優勢。
觀察 深圳開商事改革先河,私募基金發展快速
在體量上,深圳基金業一直名列前茅。記者梳理發現,2014年,已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完成登記的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有736家;到了2015年,這一數據猛漲到3559家。
2016年,由于中基協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備案進行規范和整頓,取消“空殼私募”的備案信息,國內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明顯減少。深圳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亦有所減少,總共3544家,數量僅次于上海。在2017年,該數據上升到4377家。截至2018年4月底,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達4554家,同期上海地區的數量為4697家。
不僅是私募基金領域,公募基金等其他的新興金融企業亦在深圳遍地開花。這與政策的扶持分不開。以前海為例,在金融地緣優勢以及“先行先試”政策支持的雙重疊加下,前海對新興金融機構的吸引力提升。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自貿片區累計注冊金融類企業51188家,注冊資本4.41萬億元,入駐金融持牌機構195家。
“深圳實行新的商事制度改革,開中國商事改革的先河。前海自由貿易區吸引了一大批公司來深圳前海注冊。這是金融投資類公司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廣東前潤并購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前潤基金)副總裁王渙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監管 互聯網金融整頓“禍及池魚”?
繁榮的背后往往暗藏危機。更何況,由于監管政策的收緊,深圳基金行業早在2017年便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這得從2016年年初,國務院整頓互聯網金融開始說起。國務院一方面打擊互聯網金融違法違規活動,另一方面規定非金融機構、不從事金融活動的企業,在注冊名稱和經營范圍中原則上不得使用“金融”、“資產管理”、“基金”、“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財富管理”、“股權投資基金”等字樣。
作為互聯網金融以及私募基金“大戶”,深圳是最早暫停“投資”類企業的登記注冊的城市之一。其實,國務院的文件下發了之后,全國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收緊投資類公司登記注冊的“口子”。不過,2017年初,廣州、橫琴等地曾放開過一段時間,而深圳則一直處于監管高壓狀態。
“在這方面,私募板塊在深圳受到的壓力比較大。”不少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了類似觀點。位于深圳前海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人士更是感嘆:“連(基金)公司都注冊不了了,談何發展。”
記者從深圳金融辦獲悉,國務院的文件下發之后,深圳對私募企業的注冊門檻把控一直都非常嚴格,實行擇優限劣原則以及穩妥審慎原則。如對新設股權投資類企業的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類型僅限定為中央企業、地方國有企業、金融機構、上市公司;私募管理類企業注冊資本實繳不低于1000萬元,股權基金規模不低于1億元,實繳5000萬元。
也有知情人士透露,深圳將繼續整頓互聯網金融,目前對私募的監管趨緊。未來,深圳將根據國家政策,結合深圳的市場情況,在合適的節點進行調整。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