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蘇麗透露:“某些歐美大制藥公司正在積極考慮剝離出售一些產品線,有的是考慮專利就快到期。同時,一些國外的私募股權基金,所投的企業有些已經達到3-5年的周期需要退出,這些資產本身質量很好,有很好的公司管治,可以獨立運行。很多中國企業和私募股權基金都在積極考察這類資產。“
“在過去兩年第一季度海外并購創歷史高位后,今年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交易的宗數以及每筆交易的規模都將有所下降,但從質量方面則有所改善。目前整體的資產估值相比歷史水平偏高,但市場上包括企業、私募股權基金在內的資金仍然十分充裕。”安永財務交易咨詢服務大中華區主管蘇麗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由于現在很多并購交易都采用競標的方式,價高者得,導致資產價格水漲船高。過去估值通常是EBIT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6-8倍,但現在卻普遍達到11-12倍,價格偏高使得很多時候買方比較謹慎。”她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
5月24日,安永公布了第十八份《全球資本信心晴雨表》報告顯示,由于今年第一季度的并購交易創紀錄新高,大多數受訪者對并購市場仍充滿信心。
然而,過去12個月,超過73%的大中華區企業取消了收購,約一半受訪者表示主要是由于其他買家的競爭或雙方對資產估值或價格無法達成共識。這份報告調查了全球43個國家共2500多名高級管理人員。
根據安永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中國企業已宣布的海外并購金額約為144億美元,同比下降52.1%。
私募股權成市場主導
近年來,私募股權基金在并購市場參與日增,相比之下,大中華區企業的并購活動則較為克制,“目前的并購活動不再是由企業收購者主導,而是私募股權基金主導。從2017年以來,私募股權基金參與的并購交易出現反彈,從而導致資產競爭日益激烈。這可能會導致暫緩并購交易。”蘇麗表示。
同時,她指出,傳統的私募股權基金通常的投資周期為三至五年,但近年來,一些私募股權基金的資產持有周期延長了一倍,“這有助于這些基金減緩尋找新的標的資產的壓力,同時在出現大宗交易機會時可以捕捉。即使經濟環境惡化,這類基金可以等待周期低谷過去,而不急于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出售資產。”
從行業來看,生命科技、制藥、醫療設備、醫療保健越來越受到私募股權基金的青睞。根據咨詢機構貝恩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亞洲地區的醫療健康領域私募股權基金參與的并購交易(buyout)共有61宗,交易金額達到72億美元,創下自2001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其中,中國注冊的私募股權基金去年參與的這類交易金額達到48億美元。
蘇麗透露:“某些歐美大制藥公司正在積極考慮剝離出售一些產品線,有的是考慮專利就快到期。同時,一些國外的私募股權基金,所投的企業有些已經達到3-5年的周期需要退出,這些資產本身質量很好,有很好的公司管治,可以獨立運行。很多中國企業和私募股權基金都在積極考察這類資產。”
同時,她表示,一些國外的賣家會先篩選哪些中國買家有興趣,“比如某家海外的制藥公司,在計劃出售資產前,首先篩選出了第一梯隊的潛在買家,結果全都是中國企業。”
此外,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在前期盡職調查階段已經開始涉及投后管理階段,“以前很多基金買家的盡職調查只涉及標的資產的歷史問題,盈利前景預測等,現在則拓展至投后的協同效應,降低成本等,并將這些因素反映在競標價格之中。”她坦言。
歐美并購審查趨嚴
由于貿易保護主義及反全球化思潮的抬頭,歐美國家對于海外并購交易的審查也越發嚴格。
“以美國為例,很多交易按照以往的標準根本不需要獲得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的批準,但現在的情況是國家安全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寬泛。因此,很多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時盡量保持低調,甚至有的時候包裝成基金的形式。”蘇麗向本報記者表示。
根據彭博社統計,自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被CFIUS阻攔或因相關原因遭到終止的外資并購交易累計有10宗,涉及中國的有8宗,其中2宗為半導體行業標的,另外還包括個人匯款服務、數字地圖服務和鋁制品制造等。
過去十年,歐洲已躍居成為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首選目的地之一。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企業在整個歐洲的總投資金額為576億美元,與2016年的858億美元相比,總額減少約三分之一,其中德國最受中國投資者的青睞。據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5月22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至2017年的共175家中資收購或入股的德國企業中,有112家屬于《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計劃重點扶持的產業。
然而,據報道,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正在對如何審查外國投資、特別是中國投資的問題進行辯論。歐洲議會及歐盟政府計劃在今年年底前通過一項涵蓋所有歐盟國家的協議,防止海外直接投資威脅國家安全。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