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我國資管業務統一監管標準日前正式落地。《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發布后,理財產品市場將迎來巨變。
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即將成為歷史,3個月以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將消失,合格投資者門檻抬升,未來投資者可能從理財產品中獲得“超額收益”。打破保本和剛性兌付之后,也意味著銀行理財不再穩賺不賠,投資者不能再“閉著眼睛”購買理財產品......
如果想買私募、信托等產品,就必須達到合格投資者的要求。
根據資管新規規定,我國資管產品投資者將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并明確私募產品僅以非公開方式向合格投資者發行,而在合格投資者的準入標準上,資管新規提出的要求無疑對私募市場是一記重擊。
原來合格投資者的門檻是:
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且符合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
個人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
現在的門檻是: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
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在信托、私募基金、資管計劃、基金專戶等產品中,其合格投資者門檻多為100萬元-300萬元,而資產新規則直接將其提至500萬元。
這可能會直接減少合格投資者數量,相關產品規模也會受到牽連,對一些業績相對平庸、品牌效應偏弱的機構或將遭遇較大壓力。
當然,提高私募產品的合格投資者認定標準,意味著未來各類非公募資管產品都要遵守統一的投資者資質底線和認購規模底線,也將有助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募集行為。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