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近期,中國證監會私募部向各地證監局發送《關于開展2018年私募基金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在私募基金總規模連創新高的形勢下,開展專項檢查帶有濃厚的防控金融風險的意味。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末,私募基金總規模單月增長2500億元,首次突破12萬億元,與公募基金規模旗鼓相當。同時,已備案私募基金數量突破7萬只,已登記管理人達到2.31萬家,員工總數為24.21萬人。
北京格上理財顧問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員徐麗認為,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已達12萬億元,無論是資金體量還是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及所涉及的投資者都非常巨大,加強風險防控十分必要。一方面,目前私募基金行業登記備案的私募管理人超過2萬家,私募基金數量較多,行業內仍存在一些亂象,風險事件時有發生,風險防控是凈化私募行業環境、實現私募行業優勝劣汰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私募基金行業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有重要作用。一旦風險積聚,很容易形成鏈條式反應,甚至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目前私募基金領域存在哪些風險?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丹認為,按照問題嚴重性可大致分為3類:違法行為、違規行為和不規范行為。
其中,違法行為主要包括涉嫌非法集資、挪用基金財產、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利用未公開信息獲利等。違規行為主要是違反了證監會或是基金業協會的一些規定,主要包括:公開宣傳推介、未對投資者進行風險評估、承諾保本保收益、證券類結構化基金不符合杠桿率要求、基金財產與管理人固有財產或他人財產混同、費用列支不符合合同約定、基金未托管且未約定糾紛解決機制、未按合同約定進行信息披露、未按規定備案基金、證券類私募基金從業人員無從業資格等。不規范行為則是違反了基金業協會的自律要求,主要包括:登記備案信息不準確、更新不及時,公司管理制度和合規風控制度不健全或未有效執行,公司人員、財務、制度等缺乏獨立性等不規范問題。
徐麗認為,監管層檢查重點涉及“集團化跨轄區私募機構、管理非標債權的私募機構、其他存在問題風險線索的私募機構”等3類私募機構,很可能是由于這些私募機構在展業時出現非法集資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或者此前出現過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關聯交易、利益輸送、信息披露不合規、資金池業務、保本保收益、非法挪用基金資產、登記備案信息不準確和不及時等風險和問題。
針對這些私募領域的風險,私募基金自身應怎么做?劉丹認為,專項檢查的主要依據是《基金法》《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和《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等。對于行業來說,建議私募機構成立自查工作小組,指定一名高管人員指導自查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計劃,根據相關規定進行逐項排查,重點從宣傳推介、資金募集、基金投資、內控及風險管理、信息披露、報送、自查等多個維度確保公司的合規運營。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