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根據燕京啤酒2017年三季報,“上海重陽戰略投資有限公司——重陽戰略聚智基金”以1550萬股的持股量再次進入燕京啤酒前十大流通股東榜單。同時,北京燕京啤酒投資有限公司以57.4%的持股比例穩居公司第一大股東的位置;而目前裘國根以5%的持股比例成為燕京啤酒第二大股東。
對于燕京啤酒而言,重陽投資到底是“老朋友”還是“野蠻人”?倘若重陽投資進一步增持,公司又將如何應對?燕京啤酒方面并未對記者提問進行解答,不過從持股比例看,燕京啤酒的控制權仍然穩穩地掌握在第一大股東手中。
行業拐點顯現?
細心的投資者會發現,近期燕京啤酒的公告主要是以“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為主。由此看來,燕京啤酒不僅被私募大佬裘國根看重,還被機構投資者頻繁調研。
根據公告,1月9日至16日,燕京啤酒獲得華夏未來資管、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新同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等5家機構相關人士的調研,就產品結構、品質、研發、行業發展趨勢等事項進行了交流。
同時,燕京啤酒這一個月以來股價不斷上漲, 2018年1月3日開盤價僅為6.61元/股,截至1月18日收盤價為8.21元/股,上漲22%。
既然裘國根“舉牌”燕京啤酒是作為財務投資,那么一定是他從中看到了較大概率的盈利機會。
根據2014年至2016年財報數據,燕京啤酒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5億元、125億元和116億元,同比下降1.8%、7.2%和7.7%;凈利潤分別為7.9億元、6.3億元和3.2億元,同比上漲6.8%、同比下降19%和46.9%。再看2017年三季報數據,燕京啤酒的營業收入為102億元,同比下降1.7%;凈利潤為6.6億元,同比下降1.3%。
從業績情況來看,燕京啤酒似乎并不那么優秀。在啤酒業的五大巨頭中,燕京啤酒排第四,甚至曾傳出被收購“傳聞”。那么近期為何燕京啤酒突然火起來?這或許與近期啤酒行業的行情有關。
近日,華潤、青島、燕京等多個國產啤酒品牌接連傳出漲價消息,漲價幅度在10%到20%之間。在業內人士看來,經歷了多年價格戰和并購整合之后,啤酒行業已經微利運行多年,行業新一輪集體漲價之后,對于行業修復此前的歷史遺留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華泰證券研究報告指出,自啤酒行業從增量競爭轉為存量競爭以來,行業整體盈利能力改善的邏輯便時常引起資本市場的討論。長期來看,我國啤酒企業盈利能力較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
華泰證券認為,產能收縮期是啤酒行業最有可能發生效率分化的時期。2018年,我國啤酒企業逐步從“增量思維”向“存量思維”轉變,隨著我國啤酒噸價上升、產能優化、費用收縮、企業自發追求利潤和再次擴張,未來啤酒企業盈利能力有較大提升的空間,行業拐點已經開始顯現。
其中,生產端體現為停止產能擴張、資本支出縮減,華潤、百威、重啤等廠商主動采取關廠措施優化產能,2018年關廠速度可能超出市場預期。利潤端則體現為酒企積極推動消費升級,中檔酒銷量占比在7年間提高11個百分點,已然成為未來啤酒利潤爭奪的主戰場。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