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二:策略短板顯形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私募基金管理人及管理基金規模均同比增長,但證券類私募基金規模卻出現了同比縮減。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登記的機構類型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8467家,其管理基金規模為2.29萬億,但全年規模減少了4803億元。
“2017年協會對私募行業監管越來越嚴格,各類私募基金管理人受2017年整個政策面監控和市場行情影響,其實都并不好過,市場風格轉換,量化類和主觀類策略兩極分化嚴重,雖然私募行業整個管理體量在2017年有所上升,但是實質上盈利的策略較少。”1月16日,深圳第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謝振斌告訴21世紀資本研究院。
1月16日,一位北京某私募機構負責人亦對21世紀資本研究院提及,“今年市場行情不好,大部分私募產品是賠錢的,我們公司的幾只產品雖然在賺錢,但是賺的也不多。”
“隨著進入2018和各大國際金融機構進駐中國私募行業,專業度差、策略覆蓋面窄、人才儲備短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將越來越難生存。”謝振斌指出。
當然,業績的考驗也讓不少機構的規模擴張困難。
“其實我現在不是很在意擴張規模,”1月16日,深圳前海樸匯志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劉釗告訴21世紀資本研究院,“市場行情看不到明顯變好的跡象,這樣去發展新客戶就意味著會比較難,會有比較大的投入,此外,現在合規要求嚴格,需要的手續復雜。”
格上研究中心指出,除了盈利困難,受銀行業去杠桿影響,部分銀行特別是城商行開始收縮委外規模,債券型私募通過結構化產品沖規模受限,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證券類私募行業的規模擴張。此外,行業新增資金少,證券類私募整體表現并不亮眼,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存量資金開始由證券類私募轉向股權基金或固定收益類信托等產品。
數據三:從業人員緊盯監管
“從2017年全年來看,值得注意的是行業監管趨嚴,無論是國務院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還是一行三會發布的關于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都意味著監管的日趨完善和嚴格。” 格上財富研究員徐麗1月16日表示。
事實上,行業監管早就成為不少私募機構關注的重點問題,在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調研的從業人員中,面對監管趨勢、市場走勢、產業機會等關鍵詞,監管趨勢被關注度最高。
譬如,謝振斌認為,“行業發展到這個階段,我們最關注的還是行業內的政策問題,以及對私募機構的法律法規層面上的約束。”
“2017年我們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盯著監管層的新規,然后檢查我們自己是不是合規,有哪些地方需要整改。預計今年監管趨勢還會更嚴,所以今年我們的主要工作還是應付各種新規,保證公司運營規范。”劉釗告訴21世紀資本研究院。
談及過去一年私募行業的發展情況,徐麗指出,2017年私募還表現出規模與業績的高度相關性,一些大型私募機構表現不錯,規模繼續擴張,分化加劇,未來私募行業大概率呈現二八分化格局;另外,還有一些新策略的逐步興起,比如期權策略尤其是場外期權策略,指數增強策略等。
不過,徐麗亦指出,目前行業主要的瓶頸表現在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衍生品工具的不足限制了策略創新。
對于未來行業分化的趨勢,劉釗則提出,“行業集中度一定會提高。從運行效率上來說,集中度提高會提高效率,這是好事。但是從行業風險和現在整體從業水平來看的話,集中度太高,風險也會更大。”
對于2018年的發展計劃,謝振斌告訴21世紀資本研究院,“第一加大投研人員對各類標的物的研究深度和可套利標的的深度挖掘;第二擴充市場影響力,布局全國市場;第三繼續完善公司架構和人才配置。”獲取更多基金行情及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