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上證綜指今年以來漲幅接近10%,伊利股份和格力電器等一批龍頭股漲幅超過40%,結構性投資機會豐富,但仍有上千只私募基金在此背景下遺憾清盤。
分析人士認為,A股正進入價值投資時代,私募基金投資業績應該來自于出色的選股能力和優異的風控能力,如果有私募依然抱著過去若干年形成的聽內幕、賭重組等灰色投資模式,無可避免地會被歷史淘汰。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1341只私募基金清盤,清盤數量占比達到5%,其中被迫提前清盤的私募產品就有270只。按月來看,5月的私募清盤數量為215只,提前清盤的私募產品59只;6月份的私募清盤數量為162只,提前清盤的私募產品有27只;7月份的私募清盤數量為135只,提前清盤的私募產品有19只;8月的私募清盤數量為36只,提前清盤的私募有8只。
跌破止損線或是私募清盤的最大原因,私募一般會和投資者約定0.7元的凈值止損線,如果私募產品跌破止損線,則會被迫提前清盤。粵財信托——湘財資本6號在今年8月1日提前清盤,清盤時該產品凈值僅有0.5783元。該產品發行日為2015年5月7日,也即上證綜指4000點之上,經過了兩年多的運作后,凈值大幅跌穿了止損線。在提前清算的私募中,安州價值優選2號、安州價值優選3號、西域穩健新三板2號等私募基金凈值均低于止損線。
信譽受損也是部分私募清盤的原因之一。元普投資今年以來有9只私募基金清盤,提前清算的有4只,到期清算的有5只。元普投資的業績其實并非特別難看,提前清算的2只產品還有正收益。但是元普投資在2016年9月份曝出“凈值離奇變臉”的投資者維權新聞,或是其提前清盤的誘因。
被迫清盤畢竟是極端情況,正常運作的私募其實也分化嚴重,在行情日漸回暖、結構性投資機會不斷出現的背景下,仍有三成私募今年以來沒有取得正收益。統計數據顯示,1987只私募產品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為負,占比接近30%,其中今年虧損幅度超過10%的私募有638只,占比約為10%。今年以來虧損超過20%的私募產品有209只,占比達3%以上。最近兩年崛起的私募黑馬——藍海韜略蘇思通和澤泉投資辛宇,旗下均有產品今年以來虧損接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