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資金委外風云再起又會帶來哪些變化?進入三季度,委外資金又有卷土重來之勢,但這一次有了許多不同。
去年三季度,委外投資正處于發展頂峰,勢不可擋,但終因過熱和走偏引來監管強力糾偏。一年后的今天,資金面有所回暖使得委外需求再度升溫,但是委托機構和業務形態已經完全不同。銀行傾向于選擇優秀的委外管理團隊,“強者愈強”局面漸趨明顯,優秀的私募基金越來越多受到資金青睞。
股市債市暖風頻吹 機構入場爭分奪秒
當超跌的債市遇到回暖的資金面,一場“估值洼地”的爭奪應運而生。與此同時,股市也從“一九行情”逐步擴散到二線藍籌龍頭,更多結構性機會不斷產生。
三季度,資金面從二季度的緊張中緩過勁來。金融穩、經濟穩,為風險資產的價格修復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作為市場化資產,債券資產在本輪調整中反應最快,價值逐漸凸顯。另外,在今年復雜的市場中,債券類資產的流動性相對較好,可以為再投資提供良好的配置機會。”南京銀行資管部總經理戴娟對記者表示。
她稱,對于銀行理財資金而言,入場會比其他機構更早。
與此同時,記者還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獲悉,部分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城商行加倉委外投資,投向債市。
興業銀行資管部總經理顧衛平表示,下半年金融市場會比上半年趨于穩定,債券具有配置價值。
一組數據或從側面印證銀行6月可能存在新增委外資金:6月存款性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顯示,6月存款性公司對其他金融機構(非銀)債權增加高達1.41萬億元,該科目在嚴監管的4月和5月分別下降3187億元和4191億元。“銀行對于委外業務仍是有需求的,選擇優秀委外管理人也是銀行資管能力的體現。”一家股份行資管人士對記者表示。
委外資金再度涌出,基金也紛紛響應,從多發貨幣基金轉向頻發債券基金。爭分奪秒入場債市的背后,是基金公司急切希望把握住結構性機會的焦灼。
從中債登最新數據來看,6月廣義基金由5月的全面減持各類券種改為全面增持,其中增持國債1380億元,增持政金債1029億元,增持商業銀行債509億元,增持企業債211億元,增持中期票據388億元,增持超短融和短融28億元,增持同業存單3286億元。
此外,一些基金公司也利用品種差異化在債券市場放大杠桿,力圖捕捉高收益機會。
受托機構強者愈強局面漸顯
經過近一年的市場波動,銀行對于委外投資逐漸出現加倉的態勢,傾向于在管理人中優中選優。優秀公募團隊與私募基金仍獲得銀行的青睞。
對于委外投資而言,戴娟透露,南京銀行會縮小管理人篩選范圍,后續將與部分通過優選的管理人重點開展合作。
“在管理人選擇方面,我們通過深入分析,最終選擇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擔任理財委外投資管理人。其投資管理經驗豐富,風控體系嚴格,在細分投資領域專業性強等優點是我們特別看重的地方。”江蘇銀行資管部總經理高增銀表示。
基金方面也印證了這一變化。一家規模靠前的銀行系公募基金相關人士告訴記者,4、5月份委外贖回的數量很有限,而這幾個月一直在新增。“畢竟銀行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優秀的團隊能夠給出業績保證。”
相比起來,大型公募基金團隊細分化程度更高,能提供的策略也更加多樣化。“銀行選擇優秀的管理人和投資力量,結合其投資特點和優勢,制定符合市場趨勢的權益或類權益策略,比如可交換債策略、港股通策略、高分紅選股策略、深度價值投資策略等。”高增銀表示。
與此同時,優秀的私募基金越來越受銀行委外重視,甚至存在一些銀行指定部分資金交與私募操盤。這在業內已屬常見。
一位公募基金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以前只是小銀行和私募有零星合作,現在包括四大行都會將委外資金中一定比例委托給私募,畢竟他們更靈活,對市場的認知和風險意識都非常出色,更容易實現高收益。
“據我了解,某大行有1000億元的委托管理,其中就有100億元是找私募做的,不完全是投顧,也有私募FOF的形式。當然首先對私募會進行嚴格篩選。”該人士表示。
委外市場“強者愈強”局面漸趨明顯。對于小基金公司來說,嚴監管所導致的委外贖回確實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以至于要通過提高承諾收益率的方式留住客戶。一家基金公司專戶投資經理告訴記者,委外業務很少有不承諾收益率的情況。4、5月份,委外投資收益率一度高達7%,現在略有回落,但不會低于5.5%。可以留意一下私募基金。根據行情自行謹慎買入。
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原標題:資金委外風云再起三季度或成機構決勝關鍵)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