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太快,轉眼間距離第一批“公奔私”的浪潮已經過去了十年。在這十年間,有人笑傲江湖,有人泯然無聲。如今仍然活躍在私募中的公募老將們,到底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呢?廠長稍一盤點,頓時倍感唏噓。
奔私十年的老將們
2007年的牛市催生了第一波“奔私”浪潮。轉眼十年已過,這批先行者中,既不乏規模百億的行業巨頭,也有銷聲匿跡的“失敗者”。
在這其中,星石投資、朱雀投資、淡水泉投資和新價值投資經過十年牛熊歷練,憑借長期累計的正收益,躋身26家百億級私募之列。有意思的是,這幾家雖同為重量級私募,但“武功套路”卻各有特色。
星石投資目前旗下全部為A股股票多頭產品,公司重視行研和選股,投資標的專注在A股,不涉及新三板、港股、一級市場。
朱雀投資則注重打造多策略平臺,既看重傳統的股票、量化對沖,也在新三板有所布局。同時,朱雀投資也是申請公募牌照的數個百億級私募機構之一。
淡水泉從成立之初起就格外重視海外業務,經過多年耕耘,先后中標北美、北歐等國家養老金QFII賬戶管理資格,以及多家國際機構QFII/專戶管理資格,包括亞洲主權財富基金、歐洲保險公司、北美FOF等。2015年,淡水泉新加坡辦公室成立。
新價值投資最不走尋常路。羅偉廣喜好重倉中小盤股,常用打法是PE通過舉牌、協議轉讓、大宗交易等方式取得上市公司一定股權,然后撮合資產重組或直接將自己控制資產通過并購重組注入上市公司,賺取多重收益。曾經在2009年實現凈值飆升近兩倍,但在2011年下半年的中小盤股集體下跌潮中損失慘重。2015年下半年,羅偉廣在A股火速舉牌十余家上市公司,其 “舉牌基金”一時聲名遠播。但今年隨著監管層收緊相關政策,這種投資風格也遭遇了瓶頸。
與這些已經規模龐大的老牌私募相比,也有一些“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的老將卻沒能撐到今天。
2007年因為國航一戰成名的明星基金經理王貴文,離開嘉實基金后成立了隆圣投資。當初志氣滿滿,廠長至今仍記得參加完他的路演后,還一起飯敘談起他奔私的初心。沒想到,產品甫一成立便遭遇熊市:截至2011年底,隆圣旗下四只產品凈值均不超過0.75元。2011年12月29日,隆圣主動清盤產品。此后至今,王貴文的蹤跡鮮有人知。
除了王貴文,成立民森投資的蔡明也在熊市中遭遇滑鐵盧。2015年中,民森投資多只產品凈值大幅下挫,以代表產品“華潤信托-民森B號”為例,該產品凈值在2015年5月達到5.0172的最高值,四個月后暴跌至3.3030,跌幅達34%。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民森投資成立以來的累計平均收益為-6.45%。
奔私三年的新秀們
隨著2014-15年又一波大牛市的來臨,基金圈內再度掀起“公奔私”的浪潮。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今的三年半時間里,基金公司離任的基金經理數量達到了754人,而2014年和2015年加起來共506人,占總數的67%。
當年頂著明星光環的金經理們,剛開始推出私募產品時經常出現火爆場面。比如被譽為“基金一姐”的王茹遠,通過券商募集的一款私募產品一天就募到了16個億,比如今的“一哥”王亞偉新發產品都牛掰。15年鼎盛時期規模也接近百億量級;“基金男神”陳揚帆成立猛犸資產后,4個月內就成立了20多只產品。還有不少基金經理剛“奔私”,就廣受追捧,募得幾十億的資金。
如今三年過去了,當時占據頭條的明星基金經理們,如今都做出了怎樣的業績?
這一批“公奔私”的主力軍業績差距還是相當大的,累計平均收益既有高于40%的,居然也有低于-40%的,首尾相差逾90%。
在廠長統計的這22家私募中,取得平均正收益的有18家,占比82%;今年以來取得平均正收益的同樣為18家,占比82%。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
具體而言,平均收益率高于40%的有兩家(高毅資產、拾貝投資),超過20%的有三家(觀富資產、相聚資本、泓澄投資);而新華匯嘉平均虧損超過20%,駿偉資本平均虧損超過40%。
成敗的秘訣
還是那句話,都曾經是牛氣哄哄的明星基金經理,都是一個時期投身私募的,業績差別為啥這么大呢?
有私募業內人士分析出了這幾個原因:
一是受到市場行情的極大影響,產品發行時點不同,業績相差也會比較大;
二是剛從公募轉入私募,有些基金經理在操作上沿襲公募思路,難以通過靈活控制倉位來規避風險,擇時和選股難以取舍;
三是私募追求絕對回報,公募追求相對回報,不一樣的衡量標準,考驗基金經理的適應能力。
要在私募江湖取得穩健而長久的收益,無論是對于資深私募大佬,還是曾經的公募明星,都絕非易事。3年一個周期,10年一個輪回,私募江湖——永遠是“剩者為王”。對于投資人,廠長還是那句老話,切勿迷信明星基金經理,一切還是以時間和業績說話。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