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張小艾公開表示,在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已經由2016年2月的25979家,減少為2017年6月底的19708家,協會按照規定先后注銷空殼機構13000余家,與此同時,管理資金實繳規模由2016年2月的4.42萬億,增加到2017年6月底的9.46萬億。一增一減之間,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
回顧歷程,2016年2月5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簡稱“2.5”公告)。成為了私募自律管理、行業有序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公告明確要求新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6個月內展業,首次在私募領域引入法律意見書,督促私募基金管理人履行持續信息報送義務。
張小艾表示,私募行業的誠信狀況大為好轉,從過去的野蠻生長到現在的有規可循。基金業協會引入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托管人等專業機構形成對管理人的監督,落實信息披露要求。實踐證明,“2.5”公告實施一年多來,私募行業結構得到了優化改善,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制度是符合我國私募基金行業發展的創新監管模式,整個私募基金行業的誠信體系初步形成。
記者了解到,目前,基金業協會每月收到私募基金管理人新設機構申請800-1000家左右,私募基金產品申請2000-2400只左右。
此前,私募基金管理人往往存在填報不完整、不準確、相互矛盾;內控制度有效性無法落實,專業化經營關聯方眾多或關聯交易復雜;底層標的透明度低等現象,導致部分私募基金淪為“通道”,管理人職責空殼化。對此,基金業協會分別采取“登記退回補正和備案退回補正”。
據統計,辦理通過的私募機構平均退回補正次數2.1次,超7成的申請機構補正次數在2次以內,不足5%的機構需要補正超過5次;備案通過的私募基金平均補正次數為1.43次,近9成補正次數在2次以內,超過6成產品無需補正或補正1次。其中,辦理通過各類管理人中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效率最高,平均補正次數2.04次,高于整體水平;備案通過的各類私募產品中創業投資基金效率最高,90.18%的創業投資基金補正次數不超過2次,超7成無需補正或1次補正即可通過;而投向非標債權的其他投資基金備案效率低,僅56%備案通過的基金中補正次數不超過1次。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