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排排網不完全數據統計顯示,目前統計在庫的青年私募共1122人,其中90后88人,80后1034人。比如榕果投資的基金經理李學健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是一名標準的“90后”。90后中出生最早的當然是1990年,如今恰好27歲,如果他們研究生畢業的話,一般從業年限也就三四年,這些人大概率是從大學本科階段起就對投資產生了濃厚興趣,在無數的實戰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投資經驗,然后畢業即投入到投資領域,要么直接創業,要么在金融機構短暫工作后就自立門戶單干。
當然,除了這些少數的90后,私募界85后如今已是一抓一大把,比如深圳昭圖投資的朱合偉就是典型的85后,人家讀書時居然學過癌癥診斷與治療,后來迷上了投資,遵從嚴格的產業鏈投資方法,對好多產業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及判斷,如今,朱合偉的私募事業開始嶄露頭角。
繼這批已經投身私募行業的90后之后,可以肯定的是,還有不少90后把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定位為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中國私募界的90后軍團會越來越強大。相比50后、60后、70后,90后私募基金的這批創業者們,伴隨著互聯網和新經濟長大,他們對新經濟、新商業、新模式的接受能力更強,視野更開闊。不少私募基金創業者都有海外留學背景,他們還融合了海外發達市場的投資理念,比如量化投資,一些90后的私募基金甚至以量化投資為主要投資模式。
逐漸崛起的90后私募基金,一定會給A股市場帶來新鮮的空氣,讓A股市場的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更加多元化。同時,崛起中的90后私募基金,干事業的動力、沖勁也更強,他們在公司管理、營銷拓展、后臺運營、股權激勵等方面也會積極開拓,給整個私募基金行業注入新的制度和創新??梢灶A料到的是,中國的私募基金未來必然會更加專業化、分工更加細化,從以往私募基金的“家庭作坊式”運作,走向專業化運作和市場化運作。
不過,在資本市場征戰,年輕固然有年輕的優勢,但資本市場需要足夠的經驗積累和性格修煉。從私募的業績來看,尤其是3年期和5年期的長期業績,跑在前面,大多還是征戰資本市場多年的“老江湖”,這些投資高手經歷過A股市場多輪牛熊市更迭,對市場的認知往往有自己更獨特的判斷,他們很少盲從和追隨熱點,風險控制能力更加到位,這些“老江湖”雖然短期業績不一定比得過80后、90后私募基金,但長期業績往往排在前面,最大的原因,就是老一批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更加注重風險控制。當然,90后的私募基金尚未經歷多輪牛熊市,很多目前尚無從談起長期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