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新三板市場掛牌企業數量、融資規模均出現大幅上漲。隨著交易機制的完善,新三板的投資價值逐漸顯現,并開始在財富管理市場嶄露頭角,吸引了大批的公私募基金入市“淘金”。
雖然行業一致看好新三板未來的投資機遇,但長期以來新三板市場一直存在著流動性不足、公司治理不規范、信披不充分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成為私募基金參與新三板市場的“攔路虎”。
2016年,新三板市場表現慘淡,多數新三板私募基金也出現虧損。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納入排名的144只新三板私募基金,2016年全年的平均收益為-4.44%,其中僅51只產品獲得正收益,占比35.42%,將近七成私募不賺錢。
進入2017年一季度,在同期上證綜指上漲3.69%,三板成指指數上漲0.26%,三板做市指數上漲4.28%的情況下,納入排名的169只投資于新三板的私募基金,近3月平均收益率為-0.25%,其中80只產品實現正收益,占比47.34%。這意味著超過一半投資于新三板的私募基金出師不利,以虧損告終。
業內人士表示,新三板私募產品業績整體較差的原因,從宏觀層面看,一是行情較差;二是新三板的快速擴容導致供大于求,令估值產生泡沫;三是很多新三板投資是按成本估值,可能部分潛在的收益未反映在賬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