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4月以來,受資管新規和信用風險事件持續增多等因素影響,大量債券投資機構對于低等級信用債的謹慎情緒持續發酵。部分有隱形政府信用背書的城投債,以及被廣泛認為有土地房屋資產托底的地產債,也遭投資機構冷遇。當前公募私募等投資機構正從行業基本面分析、精選個券、久期調整、政策研判等多個維度,著手排查所持信用債標的和潛在投資標的的信用風險。整體來看,排雷避險正逐步成為當前及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相關投資機構的標準投研動作。
謹慎情緒彌散
在談到5月14日晚間再度暴露的“海華信國際集團有限公司20億元超短融本息兌付違約風險事件”時,上海淳楊資產投研總監張泳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我們之前重點關注過華信的債券。雖然公司名氣很大,但它的資產規模、營業收入的擴張速度讓人感到難以解釋,最終我們并沒有對華信旗下的債券進行投資。”
今年以來債券二級市場的整體運行市況顯示,受金融去杠桿持續推進、表外融資難度不斷加大、實體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不少發行主體存量債券集中到期等因素影響,信用債市場整體個券信用風險加速暴露。
來自財匯大數據終端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已有10家發行主體出現違約,累計發生21起信用債違約風險事件,涉及債券余額超過150億元。盡管相關個券違約總金額目前僅占信用類債券市場超16萬億元規模的約1%。,但與往年相比,相關違約主體明顯呈現多樣化特征,涉及行業更為廣泛。
上海贊庚投資研究員谷卿德分析,雖然違約主體的類型和行業呈現多元化,但總體來看仍有一些共同之處,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違約主體所處行業景氣度低迷,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如大連機床、春和集團等;第二,外部融資收緊導致杠桿率高、融資渠道狹窄的企業難以續借債務,引發流動性枯竭,如中安消,這也是今年信用債違約所表現出的與以往年份所不同的新特征。
根據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公私募機構一線了解的最新情況來看,在今年以來信用債違約事件顯著增多的背景下,信用債市場謹慎情緒持續發酵。
在談到今年信用債市場整體違約風險暴露較往年顯著增多的情況時,張泳分析,目前信用債發行主體在存量債券的還本付息上普遍面臨的壓力至少體現在四大方面:一是總體債務負擔較重,二是對外部融資依賴較大,三是企業經營現金流整體偏流出,四是部分傳統行業的發行人經營惡化。此外,今年以來商業銀行自身融資擴張能力持續受限、各類債券發行主體在表外融資上普遍面臨嚴厲封堵,進一步造成不少信用債發行人融資騰挪形勢日益嚴峻。
上述因素反映到二級市場上,就變成了“三A拿不到、兩A沒人要”,以及“中低資質的民營企業發行主體債權融資持續承壓”。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