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以破剛兌、凈值轉型為核心的資管新規即將落地,表外理財難以為繼,利率市場化情況下,銀行攬儲難度加大,結構性存款這類替代性產品“憑風好借力”,直上云霄。
“要買就抓緊,這產品很搶手,未來監管會更嚴,這樣的產品只會越來越少。”某城商行位于深圳支行網點工作人員向前來咨詢“結構性存款”的投資者表示。
結構性存款,單聽名字讓人一頭霧水,但如果你去銀行咨詢存款或者理財,都很有可能會被介紹這類產品。上述銀行工作人員表示,這是一款存款產品,但收益要遠遠高于同期大額存單利率,購買前還需要做風險測評,但又不能說它是理財產品。她表示,在去年監管新規發布之后,銀行已經不能用“保本理財”“剛性兌付”等字眼來宣傳,但“我們這款產品會把保本保收益的條款寫進合同的,完全可以放心購買。”
到底是理財還是存款?在儲戶存款被各種“寶”分流數年后,讓人傻傻分不清楚的“結構性存款”扛起了銀行攬儲大旗。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份,全國大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達到3.4萬億元,一年多時間增加了1.4萬億元。
攬儲利器
根據預期收益的類型,結構性存款可以一分為二地看待:一部分是普通存款,一部分與衍生品投資掛鉤。“這種收益結構一般是通過嵌入期權等衍生品構造出來的,然而由于衍生品不屬于商業銀行允許的經營范圍,且銀行缺乏必需的投研團隊,因此在結構性存款中,銀行要與非銀機構合作,以結構性存款的名義吸收儲戶的存款,同時向他們代銷非銀的期權產品。”聯訊證券分析師李奇霖在研報中詳細解釋稱。
比如外匯結構性存款,就是指在普通外匯存款的基礎上嵌入某種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類期權),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從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較高收益的產品。
李奇霖表示,這是將傳統的存款業務與利率、匯率等產品相結合的一種創新存款。一般是將資金分成兩個部分,分別運用于“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組合,并根據兩個部分的占比可分為三類:最低收益保證型、本金保證型和部分本金保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