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新經濟的公司和傳統行業的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一是要選擇絕對的龍頭,因為新興行業往往存在一家獨大的情況。第二,要用公司的成長性判斷公司價值。同時,近期值得關注的還有新能源汽車板塊,特別是上游受益最大的鈷鋰資源股最近持續表現。鈷是稀缺資源,供給缺口很大,國際鈷價持續上漲,而全球新能源汽車未來放量比較確定。
創新醫藥將迎來長期景氣周期
目前醫藥行業處于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以及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大背景下,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的費用支出增速近年來持續下降,國投瑞銀張佳榮表示,預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醫藥行業將保持10%~12%左右的平穩增長狀態。醫保支出增速下降和百姓對醫療需求持續增長的矛盾是目前醫藥行業發展的“痛點”,緩解這一“痛點”的有效手段就是優化存量結構。長期以來,療效不確定的輔助用藥等在我國藥品銷售排行榜上排名靠前,占用了大量的醫療資源,所以這幾年各地衛計委、醫院限制輔助用藥的政策頻繁出臺,為后續創新藥的支付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張佳榮認為,在醫療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也看到對新藥審批進程明顯提速。藥審中心專業化的評審人員快速增長,通過優先審評審批加速具有臨床價值的新藥和臨床急需仿制藥的研發上市。
另外,國內制藥企業對研發的投入不斷加大。張佳榮進一步表示,不僅龍頭藥企研發費用快速增長,眾多具有海外背景的團隊建立的創新藥初創企業發展迅猛,傳統的中藥、普藥、原料藥企業加快轉型步伐,積極布局生物藥、靶向藥等。越來越多企業的戰略發生變化,從“銷售導向”向“研發導向”轉變。
與此同時,和海外制藥巨頭相比,國內藥企的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張佳榮表示,創新需要長期的積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強生、羅氏等海外巨頭每年的研發費用都是百億美元級別,而國內創新藥龍頭企業目前每年的研發費用不過十幾億人民幣,歷史累計的投入差距就更加明顯。盡管國內企業研發成本更低,可能效率更高,但是長期形成的差距很難快速彌補。而且,監管機構對新藥的態度比較客觀,對國內外企業一視同仁,截至目前,已經公布的二十六批優先審評審批目錄中大部分還是外企的品種,尤其是申請生產批件的數量,外企的品種占據絕對優勢,無疑對國內藥企是巨大的挑戰,在存量普通仿制藥業務面臨競爭加劇以及控費的同時,創新藥市場也直面海外巨頭的競爭,恐怕只有最優秀的企業能夠脫穎而出,享受創新紅利。
張佳榮表示,人口老齡化加速給醫藥市場帶來巨大的市場潛力,在政策的正確引導下,有限的資源將得到有效分配。投資創新藥行業不僅是資產優化配置的手段,也是推動產業發展和創新的“助推器”。相信在產業和資本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創新醫藥產業將迎來確定性的景氣周期。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