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也會聽到類似“別老跟這種人在一起,學不到什么好兒”的諄諄教誨,這說明你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
總和勤奮的人一起共事,你不會懶惰;和聰明的人在一起思考,你不會是愚者;和高人在一起暢談,你也不會是庸才。
圈子踏對了,往往事半功倍。
2、
一位知名公司的CEO到沃頓商學院參加演講時,他向大家提問:“你們讀MBA的目的是什么?”并給出了3個選擇:
A. MBA的名聲
B. 圈子
C. 知識
大多數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B,圈子。
然后有學生反問他:“當您1953年從學校畢業時,到現在對您幫助最大的是什么?”
他回答說:“就是圈子”。
普通(qióng)人賺錢往往更看重技術,認為自己有門手藝,把工作完成好就餓不著了,并且還喜歡單打獨斗,并不會主動尋求合作。而真正的富人卻在依靠人際關系賺錢,在他們看來,人脈即錢脈。
“70%讀過EMBA的人表示還想再讀一遍,不是為了課程,而是為了人際圈子。”這是胡潤給出的調查結論。
3、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沒有人能不借助任何幫助就完成每項任務和目標,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擴大圈子,尋求合作,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強大。
當然了,人脈的經營也需要長期的戰略眼光,并且更重要的是你自身知識和眼界的拓展,只有把自己修煉好了,才能找到相應的圈子,并且能真正的融入其中。
另外,也不必委曲求全的硬要融入某個圈子,《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張超的這本關于社交關系的書,閑暇時可以看看。
當然,我們更不能懷著達到某種目的而結交朋友,殺雞取卵,最終得到的也只是一次性消費的所謂圈子和人脈,這樣只會讓你的路越走越窄。
以后還有很多圈子等著我們要混,比如知識圈、技術圈、人脈圈、經濟圈……任重道遠。
4、
小她社區中有財蜜說:不是圈子影響收入,而是收入決定了圈子。我們普通人只能老老實實工作,老老實實攢錢,囿于窮人思維,擠不進富人圈,永遠和富人思維相差十萬八千里。
當我們談論這些思維的時候,往往都會把思維模式化、簡單化,以為只要自己往富人思維上靠攏,學習了富人的思維模式就能獲得成功,但是這樣往往會忽視現實,然后在理想化的路上越走越遠,最后被自己所信奉的“富人思維”牢牢束縛,在模仿的路上得不償失。
富人思維可以學習借鑒,但是不要生搬硬套。認識自己,規劃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線,也許比信奉來的更有效。而找到一個能共同成長,互相幫助的朋友圈雖然然不能決定你的財富,但卻對你的心態、行動產生深刻的影響。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