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快過年了,來看看短期理財,節假日也能有點收益。”6日下午,李女士在北京西直門附近的一家銀行選了一只35天期的理財產品。
正是像李女士這樣的居民理財需求持續旺盛,才維持了過去一年我國銀行業理財規模的基本穩定。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2017年同業理財較年初降幅超過50%,但個人理財較年初增加27%,去同業化趨勢明顯,不過競爭效應下理財收益率繼續走高。
市場人士認為,銀行理財規模量穩價升,反映出監管壓力下銀行主動去杠桿,負債業務回歸本源,進入對個人客戶資源的爭搶中。隨著監管細則逐步落地,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資管產品持倉調整,可能對債市需求造成沖擊,不過理財風險偏好下降,相對利好同業存單、金融債和高等級信用債,市場增配權益類資產的趨勢也值得注意。
銀行去杠桿
“今天一天沒閑著,從早到晚都有人來咨詢理財產品,問保本型的比較多。”周二(6日),招商銀行(03968)西直門支行客戶經理劉麗(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最新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日前公布的《中國銀行(03988)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簡稱“2017年理財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銀行業理財中保本理財規模同比增長24.1%至7.37萬億元,余額占比較年初提升4.5個百分點至25%;表外理財同比下降約4%至22.17萬億元。
“保本理財占比提升,預計主要是由于負債端壓力上行,銀行加大保本理財的吸收力度。”平安證券銀行業研究團隊稱。
業內人士稱,2017年以來,受金融監管趨嚴影響,我國銀行理財規模增速大幅放緩,尤其針對同業-理財鏈條空轉、套利方面的監管對同業理財產生了較明顯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