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出臺,其中關于“剛性兌付”是這樣認定的:
第十八條【打破剛性兌付監管要求】中對【剛兌認定】的四款要求:經人民銀行或者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認定,存在以下行為的視為剛性兌付:
(一)資產管理產品的發行人或者管理人違反公允價值確定凈值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
(二)采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使得資產管理產品的本金、收益、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發生轉移,實現產品保本保收益。
(三)資產管理產品不能如期兌付或者兌付困難時,發行或者管理該產品的金融機構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機構代為償付。
(四)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共同認定的其他情形。
【投訴舉報】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金融機構存在剛性兌付行為的,可以向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投訴舉報,查證屬實且舉報內容未被相關部門掌握的,給予適當獎勵。
上述《征求意見稿》中對剛性兌付的認定十分明確,但卻只是《征求意見稿》。
目前,商業銀行等各大金融機構在認定“保本型理財產品”的制度中沿用最多的還是:《中國銀監會關于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14】35號)》文件中第四款規定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令【2005】2號)》第二章的分類及定義中第十四條要求。
換言之,按照目前的規定保本型理財現在不僅合規,而且合法。
《征求意見稿》未能取得正式文號,由銀監會主席簽字批準之時,就不會執行“給予適當獎勵”的措施。
舉報剛性兌付理財產品的大爺大媽們沒有上崗,已經失業了。
然而,打破剛性兌付卻是歷史的必然,沒有大爺大媽來監督,銀行自己有一天也會兜不住。
從整體數據上看,根據銀監會2017年年度報告,當前銀行業平均負債資金成本已經上升到3.6%;資產管理市場業務規模高達100萬億,商業銀行理財管理規模達30萬億,理財資金成本平均達4.3%。如此高的成本,必然會有銀行藏不住,有一天出現給不出利息和本金的情況。
但,誰也不愿成為“始作俑者”,所以大家都在激烈比拼,攬儲、攬理財的能力。
當前銀行理財市場競爭激烈到什么程度呢?
以北京市金融街某兩家銀行為例,互為鄰里的兩家銀行,一家在客戶買理財時送油、送面、送米;而另一家則別出心裁,買理財送相親大禮包、送洗牙套餐、送光子美白套裝……
銀行逐漸變成了買一送一的大賣場,恨不能把百貨商場的東西,全部以搭售形式綁在理財身上,好吸引更多只逛菜場大爺大媽,光顧往日風光無限的銀行。
然而,銀行的確已經變成金融菜市場了。
信托產品、保險產品、基金產品、甚至美容產品都開始出現于銀行長長的搭售清單里。
王者榮耀這款火遍華人界的游戲被銀行瞄上,許多銀行相繼開發了:買理財送王者皮膚,買保本理財送黃鉆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