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一只興全合宜,撩動多少心弦。
327億,這是興全合宜最終確認的募集成績。截至2017年末,主動權益規模在300億以上的基金公司僅有21家,這意味著,興全僅憑一只基金,就超越全市場90余家公募主動權益規模。
如此兇猛募集之勢,監管層坐不住了。除在興全合宜開售當日緊急電話問詢之外,1月23日下發今年最新一期機構監管通報,直指近期權益基金持續熱銷過程中出現的非理性現象。
當然,通報并未直接點評興全合宜的熱銷情況,但提出要關注近期權益基金熱銷中出現的“追熱點”“捧明星”“過度營銷”等非理性因素,隨后話鋒一轉表揚去年某券商資管子公司為控規模最終放棄160億募集金額的情況,言語轉換之間,劍指何方不言而喻。
監管層警惕并非不合情理。畢竟十年前相似的那一幕成為老基民難言的傷痛,歷史若重演,沒人背得起這個鍋。
去年以來,爆款頻現,確實讓不少基金公司被灌入太多“雞血”,賣力營銷總有用力過猛時,違規宣傳材料一搜一個準。置身在滿屏的宣傳海報中,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仿佛隨便買只基金就能輕松收獲數十個百分點的收益,但真正考慮要買幾只靠譜基金時,怕是營銷人員也要愣個神。
一個幾乎是段子的故事,在某明星基金經理產品被賣爆之際,某營銷人員收到指令不再推薦,于是轉而向投資者推薦該基金經理妻子的基金,“都是一家人,買誰不是買”,這神邏輯居然也讓投資者接受了。
足可見,當前基金銷售過程中確有過火現象。只不過,現在的環境顯然沒有2007年熱烈。遙想當年,基金發行的場景,光是百億基金就有近30只,那會才真正叫瘋狂。因此,若以一只300億基金的成立就擔心市場頂部已至的擔憂尚無必要。
別以為滬指開年“11連陽”,A股就真迎來史無前例大牛市,說到底眼下A股市場的成交量、場外投資者的入場速度、新增資金的規模程度,距所謂“大牛市”還有很長路程。
當然,爆款出現,意味著投資者風險偏好改善。無論是藍籌狂歡還是近幾日創業板暴動,都昭示著市場樂觀程度提升。市場,將越來越活躍。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