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中凸顯的一個主要內容,那么銀監會是在打擊金融創新嗎?
觀察君仔細讀了讀文件以及聽過銀監會答記者問的視頻之后,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也感到了監管的那份良苦用心。監管并沒有打擊創新,只是反對“變著法子的套利”罷了,甚至還重申了創新在新時代的意義。
在互聯網時代,金融創新無疑是提高行業競爭力必經之路,借助互聯網技術也可以更高效的防范金融風險。金融創新永遠不會過快,只有不足,有大量的問題期待技術的升級來補足,比如通過大數據來預測風險,用AI來辨識騙貸等等,我國銀行業的一些金融技術有很多甚至是滯后的。
沒錯,銀行業是有很多亂象,但把這個亂象讓“金融創新”來背鍋顯然有些不合適,而是一些機構借著業務模式的創新,成為自己“套利”的工具,在這份文件中,銀監會并沒有設定新的監管標準,也沒有對某類業務或者機構進行特別的限制,甚至在文件中還鼓勵銀行發展那些可以促進實體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利于維護金融穩定的創新性行為。
銀行理財也不一定安全
77張罰單,5610萬罰款。
2018年才剛剛過去兩周,在這兩周的時間里,各地銀監會已經送出77張罰單,罰款金額更是高達5610萬元。
而在這77張罰單里,因為各類理財產品被罰的已經占到了12起(15.5%),這一塊罰款金額也是最高的。
說來其實觀察君感覺也挺奇怪的,銀行這兩年“現金荒”,拼命地吸收小老百姓的存款。
前段時間,觀察君去銀行存點現金,發現大廳里滿是大媽大爺,仔細一問才知道是銀行的一個什么“存款活動”,有4.9%的利息,滿幾萬還送大米,送金龍魚什么的。
趕緊上去排隊,大媽說還好我來得及時,再晚一會就賣完了。
到觀察君了,仔細一問,發現這個“存款計劃”其實就是個保險,5年內不能?。?/span>
嚇得觀察君趕緊把錢一起放進了余額寶。
銀行理財確實是老一輩的最愛,都覺得有國家這個靠山,心里更踏實一點,另外新興的理財產品比如互聯網金融,他們也不懂啊。
但是銀行理財里的坑還是挺多的。
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分類的,分三類:銀行直營的理財產品;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銀行人員私自推銷的理財產品,也叫“飛單”。
在我們父母,叔叔阿姨,甚至爺爺奶奶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一定提醒他們看認準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別被業務員忽悠的云里霧里,買一些低收益的保險或者風險極高的理財產品。
其實有兩個小技巧幫你辨別銀行柜員推給你的是真實可靠的理財產品:
1、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通常會有一個以C開頭的14位編碼,那個就是你的理財產品的產品編號,在中國理財網上可以查到詳細信息。
2、銀行業務在推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都要求“雙錄”,也就是錄像、錄音,日后若是出現糾紛留作證據。
年底了,市面上資金收益率普遍上浮,銀行也借這個時候大力推他們的理財產品,很多產品并不保本。
那銀行理財產品是不是應該配置一點?
不不不,配置一點都不要,因為這個配置太垃圾,目前銀行理財的收益率,是缺乏競爭力的,在其他各類新式的理財產品面前,魅力已經大不如前。安全性和余額寶差不多,利率卻和理財通甚至其他貨幣基金差遠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余額寶和理財通可以給出比銀行高的利率呢?
因為銀行這艘巨船,又笨又重,有太多閑人需要薅你的羊毛才養的起來。
“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鲍@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