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財經理財:資管將戴“緊箍咒”百姓理財咋應對?年末歲初是各個銀行銷售理財產品的旺季,不少市民也會借此機會選購合適的理財產品,期待做一筆“穩賺不賠”的投資。
日前,由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等部門起草的《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正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將對百萬億規模的資產管理市場戴上“緊箍咒”。其中“90天最短期限令”“打破剛性兌付,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最受人關注。
4月1日《意見》一旦實施將會對銀行理財產品產生啥影響?3個月以下的銀行理財會消失嗎?為何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1月7日,圍繞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記者采訪了銀行網點和業內專家。
短期理財或將消失?
“手里有了閑錢,我一般會買周期短、收益高的理財產品,收益不錯、回收比較快。”鄭州市民崔女士最關心短期理財產品。
但是《意見》中提出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
記者在鄭州走訪了建設銀行(港股00939)、工商銀行(港股01398)、鄭州銀行(港股06196)等銀行網點發現,已經鮮有90天以內的短期理財產品銷售。建設銀行一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國家頒布了新規,以后短期理財產品會越來越少。”
中信銀行(港股00998)理財經理王毅告訴記者,銀行出售理財產品主要是為了擴大資金池,通過募集客戶的閑散資金去投資,再將投資獲取的部分利潤分給客戶。“如果理財產品的封閉期只有30天,銀行的投資很難在這么短時間內獲取利潤,理財到期了,銀行只能用資金池的資金兌付給客戶,如果遇到經濟下滑,這樣的行為就會存在風險。”
王毅認為《意見》的出臺是國家提前干預、防止金融風險的有效做法,利于金融市場的長期穩定。
以后再難覓短期理財產品了嗎?王毅和多家銀行的理財經理認為這種擔憂是多余的。“只能說封閉式的短期理財產品會消失,但是開放式的短期理財產品會一直存在,這類產品和活期存款一樣靈活,可以當天購買,當天贖回。”王毅建議,手頭并不寬裕的用戶,可以購買1000元起購的“寶寶類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一般在3.5%至3.9%;有一定儲蓄的用戶,可以購買5萬元起購的“天天快車”類產品,預期收益率在3.8%至4%;資金比較雄厚的用戶,可以購買50萬元以上的大額靈活理財產品,獲得更高收益。
銀行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
“銀行理財產品和存款差不多,肯定保本!”不少投資者認為理財產品就是穩賺不賠投資,特別是銀行理財產品雖然收益率相對較低,但比較穩健。一些金融機構在推出理財產品時,會向客戶承諾保本保收益,遇到風險,金融機構會兜底。
《意見》指出,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1月7日,記者在鄭州走訪了建設銀行、工商銀行、鄭州銀行等銀行網點發現,目前保本類理財產品已經成了銀行理財產品的“稀客”。在鄭州銀行,一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只有一款預期年化收益在5%左右的保本理財產品,剛發售就賣完了,其余皆為非保本理財產品。”在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一些保本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要比非保本產品低接近一半。“低風險伴隨低收益,今后保本理財產品會越來越難買到,并且收益也會變低。”建設銀行的一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武文超認為“保本保息”違背了“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市場本質,讓市場運營處于風險高位。他認為《意見》能讓投資者明確風險,讓風險回歸本位。
銀行的非保本理財還能不能買?武文超稱,近兩年國家經濟增長一直保持在6.5%左右,利率在4%至6%之間的理財產品讓銀行有可觀的利潤空間,對于消費者來說還是比較安全的。另外,他認為,銀行是信用機構,其對產品的風險控制很嚴格,非保本理財依然是一種低風險的產品。
“其實,不保本不保息不只是銀行理財,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會是這個趨勢,每個投資者都應該主動增強風險意識。”武文超說。
業界人士認為,制定《意見》是為了通過加強監管,促進資管業務健康發展,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獲取更多財經理財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