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荒,投資人的宿命
債務違約的頻率不可謂不高了,而且我相信未來會更多,一切才剛剛開始。
其實這背后也是實體經濟蕭條的真實寫照,說白了就是房地產掏空了工業實體。
房地產就像一個吸血鬼一樣到處吸引資金,資金的投資去向大量跑到房地產行業,結果房地產自己成為泡沫而百業凋敝。
實業的利潤空間整體在萎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上市公司。
前幾年就有新聞報道稱,很多A股上市公司的年利潤在深圳連一套房子都買不起。
正因為做實業的都覺得沒錢賺,那怎么辦呢,上市公司把錢也拿去理財,而不是擴大主營業務的規模,誰輕易擴誰腦子進水。
我看到一組數據很有意思,今年以來共有1088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相比去年同期的778家同比增長40%;理財規模達1.06萬億元。
相比去年同期的7182.97億元同比增長47%;累計認購金額百億以上的公司達7家,去年僅為4家。
不單單是上市公司,之前銀行也是這樣,把錢拿出去投資。這些錢其實流向到哪里,我們很難說清楚,但通過資金嵌套,進入房地產也是很簡單的事情。
有的上市公司覺得實業不好做干脆投資理財產品,有的公司則是直截了當投資房地產。
貝因美就是一個例子,要不是最近這家企業為了在年底把財務報表做得好看點,我們還真不知道這家企業會覺得賣奶粉不如買房子好。
現在距離2017年結束只有5天的時間,部分上市公司保業績的戰斗也進入倒計時。在決定出售7套房產后,最近貝因美再次“甩賣”位于杭州、重慶、成都、武漢、深圳、廣州、北京等地的22套房產救急。
貝因美如此高頻率的處置公司非核心資產,我們不得不想到他們糟糕的主營業務的業績。這家國內的“奶粉老大”近年來持續虧損。
2016年,貝因美實現營業收入27.64億元,同比下降39.02%,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7.81億元,同比大幅下降853.24%。
事實上,沒有誰在這個年頭真的是輕松的,2018年的春節,對很多人來講,不會好過。
過去十幾年國內的企業輕松賺錢容易,那是因為剛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打開了國外市場,當時恰逢歐美國家的企業急需尋求更低的生產成本,我們才成為了世界加工廠。
但是這些年過去,我們的產業結構實在太粗放,當年我當經濟記者時在珠三角跑企業就很清楚,所謂的產業結構調整沒怎么調,民企低端產能為主,國企卻效率低下負債累累。
但央媽任性啊,不斷放水,結果錢是到了僵尸一樣的很多國企,要么就到了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結果怎樣,結果就是我現在看到的債雷滾滾,到處是違約事件。真是應了那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所以,事實上,現在投資人即便手上有錢,真的也沒有多少優質資產可以投資了,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是整個市場都面臨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