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最近一段時間的A股市場表現令相當一批市場中人很不適應:一面是貴州茅臺、中國平安等白馬藍籌股屢創新高;一面是大多數個股成交低迷走勢慘淡。上周五,滬指微跌0.48%,但兩市逾3000只個股中僅一成收紅,成為極端“一九”行情的生動注解。
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無論指數和白馬股走勢如何,手中的小票不漲絕非吉兆。在他們看來,動態市盈率35倍的中小板、43倍創業板中滿是被錯殺的黃金,而市盈率11倍的上證50倒是已經出現了“藍籌泡沫”。
上周五晚間,央行牽頭多部委出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一方面整肅各類理財資金無序流向非標資產;另一方面,對一段時間來出現的利用資管產品大杠桿參與二級市場的現象進行整頓。文件一出,同樣有市場人士以“多”與“空”來解讀。
“慢牛”背后是“真熊”的悲觀預期,成為不平靜周末中一股絕非主流但也不容忽視的聲音。
當前市場中的“一九”現象固然與目前市場以存量博弈為主,新增資金入場并不充裕的大背景有關。但有限的存量資金為何集體選擇“棄九取一”,抱團白馬藍籌,而不是尋找一些性感熱辣的“熱點題材”自娛自樂,這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信息。
拒絕認識當前“一九”現象揭示的市場特征,而以傳統的“牛熊論”框架生搬硬套,只能是緣木求魚。
縱觀A股市場歷史上的數輪牛熊轉換,其背后的核心邏輯往往與市場流動性的多寡高度相關。這也使得相當一批人養成了以供求關系定義“牛熊”的習慣。當市場流動性充裕,權益資產供小于求時,整個A股市場便無論良莠魚龍,在牛市盛宴中雞犬升天。而當市場流動性出現收緊,權益資產供過于求時,人們便習慣性地從供求關系求解,或呼吁“國家隊”救市,或呼吁“IPO暫停”,無非就是要求多灌點水,少發點面。
如果說資本市場上確實有過“風口上的豬也會飛”的時代,只要是牛市,各個板塊輪炒一遍,但今后,這樣的景象恐難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