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郵基金公司近日發布公告稱,旗下投資總監兼基金經理鄧立新“因其個人行為,正在接受相關部門調查”,目前公司已經暫停鄧立新基金經理職務。
由于中郵基金是中國基金行業較早開展事業部制并曾經取得一定效果的基金公司,因此,有一種聲音認為,事業部制已走下坡路,不再成為基金業發展的方向。
事實上,某些采取事業部制的有關負責人接受相關部門調查,并不能否定事業部制對基金業的貢獻。
從目前來看,事業部制仍是解決基金公司核心人才流失和激勵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只是在事業部制的基礎上需要加強風險控制,消除可能出現的過度激勵、忽視風險因素的問題。
中國基金業從1998年發展至今已19年時間,基金核心人才流失和激勵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成為長期困擾行業發展的根本問題之一。
近幾年,多家基金公司通過事業部制部分解決了核心人才流失和激勵的問題。有的基金公司成立了多個明星基金經理工作室,例如中郵基金、中歐基金等公司;有的基金公司成立了投研事業部或合伙人制,例如前海開源、創金合信等基金公司;還有的公司在某些業務塊實施了類事業部制,例如多家基金公司成立指數量化業務中心、養老金業務中心。
在事業部制這幾年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在事業部制激勵下,一些基金經理投資走極端,抱團重倉投資于少數幾只或十幾只重組股或新興成長股,在股市順境時,可以大賺特賺,但在股市逆境時,問題也就暴露出來了。
2015年下半年以來,特別是進入2017年之后,A股市場整體風格轉向藍籌和價值股,重組股和成長股出現較大跌幅,一些采取事業部制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業績大幅下降,部分基金集中持有的股票連續爆出多個“地雷”,給一些基金帶來了較大負面影響。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采取事業部制的基金公司近兩年發展得很好,在2017年以來的藍籌、價值和消費股行情中,這些公司旗下的基金業績表現十分優異。
綜上所述,并不能因為一家采取事業部制的基金公司出了問題而否定了事業部制,而是要從完善事業部制的角度,加強風險控制,讓事業部制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