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市場最新消息,即將過去的2018年并沒有給大家帶來多少財運,受國內金融去杠桿和海外貿易爭端的影響,今年不少人嘗到了資產縮水的味道。
2017年在藍籌股的帶領下,股市走出了慢牛行情。然而,這波慢牛行情僅延續到了今年1月份,就戛然而止了。此后,受多重利空因素影響,大盤拾級而下,上證指數最低跌至2480點,與年初相比,最大跌幅近30%。個股的下跌更為慘烈,不少股票的跌幅超過了五成,中弘股份更是成了首只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而退市的公司。今年,不僅中小投資者在股市中損失巨大,不少質押公司股票換現金的大股東也度日如年,隨著股價的下跌,他們面臨著爆倉和失去公司控制權的風險。
快速上漲的房價在2018年停下了腳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交易量明顯萎縮,價格也出現了微跌;二線城市的樓市熱度也在退燒之中;三四線城市曾在“棚改”政策的刺激下,短時間內房價翻番,但在“棚改”政策取消后,未來的房價并不被人們所看好。雖然房價上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房租的上漲卻相當猛烈,特別是在資本介入租賃市場后,部分房產中介高價收房,導致了房租的快速上漲,讓部分年輕人的生活壓力陡然上升。
P2P網貸爆雷聲不斷,高收益、低風險和高流動性的神話破滅了,留給投資者的是難以追回本金的苦澀。2017年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再度崛起,成為了當年最賺錢的行業。然而好景不再,2018年數字貨幣的信仰崩塌了,比特幣的的價格跌去了80%以上,其他數字貨幣也出現了類似的跌幅。
在新經濟方面,泡沫正在破裂,如2017年還轟轟烈烈的共享單車公司如今紛紛倒閉,摩拜低價賣給了美團,ofo則爆出了資金鏈緊張、生存困難的消息。一大批獨角獸企業紛紛赴海外上市,但終難逃跌破發行價的厄運。
2017年人民幣出人意料地走強,增強了人們對人民幣的信心。但同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征收高額關稅,中國予以堅決還擊,在貿易爭端中人民幣迅速走低,逼近1美元兌換7元人民幣大關。按美元價格計算,中國人的財富普遍縮水。
余額寶曾經是很多年輕人的入門級理財產品,購買門檻低,收益率遠高于銀行儲蓄利率,加上“存取”方便,深受百姓喜愛。但隨著申購上限的限制,以及“T+0”取現額度的設置,余額寶的流動性大不如前,收益率也越來越低,如今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已經低于3%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小。
資產管理新規正式出臺,銀行理財產品將打破剛性兌付的傳統,最穩妥的理財方式也顯現出風險的一面。受股市低迷、P2P爆雷和資管新政的影響,資金大量回流銀行儲蓄,大額存單又成了受老百姓青睞的低風險投資產品。
好在2018年即將過去,2019年是否能否極泰來呢?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市場上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很多。
去杠桿的進程沒有結束,注定了市場上的資金不會過于寬松;貿易糾紛可能得到一定的緩解,但不會消失,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美元加息的過程仍在繼續,人民幣還將面臨一定的貶值壓力;股市處于制度性變革之中,增量資金入市也需要時間;樓市的調控政策是會放松還是會收緊,同樣難以預料。
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2019年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理財策略呢?
注個稅改革
2019年,個稅改革全面實施,個稅由原來的分類征收,改成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征收模式。其中工薪收入、勞務收入、稿費收入和特許權使用費等4項將按綜合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在提高個稅起征點的同時,調整了稅級和稅率。此外,新的《個人所得稅法》還規定了6類專項附加扣除,如果能用足扣除政策,老百姓將大幅度降低繳納個稅的金額。本次個稅改革,最顯著的改變是增加了年度匯繳清算的內容。因此,每個人都要關心自己繳納個稅的情況,保留相關的憑證,為年度匯繳清算做好準備。如家庭有大病醫療的支出,可以在個人負擔超過15000元后,按每年不超過6萬元的標準據實扣除。由于要等到匯算清繳時才能扣除這部分費用,保留好相關憑證就顯得尤為重要。
股市有望探明市場底
2018年,股市又走了一年熊市。截至11月27日,上證指數今年的跌幅超過22%,如果以這樣的點數結束全年的交易,則將創下近10年來的最差年度表現。
從股市的歷史上看,上證指數年度跌幅超過20%的共有4次,1994年年度跌幅22.3%,此后一年又跌了14.3%;2001年上證指數下跌20.6%,次年又跌了17.5%;2008年是股市年度跌幅最大的一年,全年下跌65.4%,次年大幅反彈,上漲80%;2011年,股市下跌21.7%,2012年則出現了3.2%的微幅反彈。2018年的跌幅類似1994年、2001年和2012年,如果歷史經驗仍起作用,那么2019年股市整體也很難有多好表現。
不過,由于近期管理層已經明確發出了做多的信號,股市的政策底已經探明;從估值的角度分析,A股毫無疑問已經處于底部區域,無論是市盈率還是市凈率,都距離歷史低點不遠,估值底也已經出現;唯一不確定的是市場底何時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