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一提到理財,很多人會首先想到銀行。同業銀行理財是很多投資者都比較喜歡的投資理財方式,因為感覺銀行有保障,起碼不像投資公司說跑路就跑路。其次是到銀行買理財,看得見摸得著,心里踏實。但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也要多留幾個心眼,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不會告訴你的小秘密。
理財產品和儲蓄,根本是兩碼事
大多數買理財的人進銀行最關注的是理財收益高不高?基本都不會問產品的投資渠道、相關風險或適用群體。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收益是在儲蓄存款和股票投資之間的多樣化投融資工具。既然是投資,那就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不僅有可能得不到任何收益,還有可能會部分損失或全部損失其投資本金。
看清楚!預期收益實際收益
總有人問:" 為什么這上面怎么寫的都是預期收益?萬一達不到怎么辦?有沒有保證收益的,而且收益還高的產品?"
在實際投資中,保證收益的只有定期產品。理財產品只有保本與非保本,結構性理財產品一般很難實現產品說明書中的預期最高收益,如果扣除預期最高收益中的費稅因素,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將遠低于預期最高收益。一些外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還受到匯率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