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投資學將風險定義為“收益率的波動性”。瞧,多順理成章,股票價格上躥下跳,債券價格小有波動,現金資產不斷生息,風險大小高下立判。
但是,現代投資學藏匿了一個重要條件——投資期限。對一筆期限為半年的投資,標的資產每個月收益率的波動率代表這筆投資的風險么?如果您的答案還不確定,請做如下選擇題。假設您的投資期限是6個月,如下兩個預期收益曲線的投資標的你將更喜歡哪個:
標的1在每個月內獲得相同的收益率,在6個月內預計獲得10%的累計收益率。
標的2在6個月內預計獲得20%的累計收益率,看起來不錯,但每個月內的收益率則上躥下跳,波動率不小。
哪個投資機會更吸引人?穩健型投資者或許會選擇標的1,激進型投資者選擇2?
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并非因為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同,而是因為信息的不完整。在投資期限為6個月的情況下,兩個投資標的的風險均與每個月的波動率無關,只與以6個月為周期的收益率概率分布有關(不要相信投資學中對收益率服從正態分布的假設)。簡言之,如果標的2能夠在6個月內確定性獲得20%的收益率,則無論每個月如何波動,這筆投資都是“0風險”的。反觀標的1,即便每個月的收益率波動率為0,若在6個月內收益率是不確定的,這筆投資就是“有風險”的投資。
你的投資期限是6個月,你就只應考察以6個月為周期的波動率;只有在你的投資期限為1個月的情況下,以1個月為周期的波動率才對你有意義。例如,不少基金持有人以賺短期收益為目的,自然要關注基金經理的短期運作方式以及該基金過往的短周期凈值波動。
以上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定義問題。當我們引入投資期限的概念,三種類別資產(股票、債券、貨幣)的風險高低排序結論就將大受影響。康橋匯世(Cambridge Associates)就海外市場數據做了很多有現實意義的研究,其中一項針對不同類別資產長期復合收益率的統計,得出了“違反常識”的推論: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各類別資產的收益率分布帶寬均有所收窄。
以股票資產為例,持股期限為1年時,投資者所能獲得的年收益率分布十分廣泛,從-67.8%(虧掉三分之二的本金)到賺160.6%(翻兩倍半)皆有可能。但當投資期限延長至20年時,投資者最差獲得1.6%的年化收益率(無法戰勝存款),最高可獲得18.2%的年化收益率(20年翻28.34倍)。在50年的維度內,股票投資者最差的情況是獲得7.2%的年化收益率(與債券投資者的最高收益7.4%相當),最高可獲得13.8%的年化收益率,看似不高,但復利是時間的指數函數,持有50年意味著640多倍的回報,有些驚人。
我們看到,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股票的波動率變小,相對于其它類別資產的吸引力也大幅提升,美中不足的是“波動率”仍然比債券和貨幣略高。
但是,以上是名義收益率,剔除通脹因素后,統計結果有些不一樣了。雖然股票資產仍然擺脫不了“波動率”魔咒,即便在最長的投資期限下,股票收益率的分布帶寬(5.3)仍然高于債券(4)和貨幣(2.5)。幸運的是,如果您持有標準普爾500指數50年,最差的情況也將獲得高于債券和貨幣資產最好情況下的實際收益率,股票最差4.2%,債券和貨幣的最高分別為3.2%和1.8%。基于此,我們得出兩個推論:
推論一:通貨膨脹傷得了債券,傷得了現金,但傷不了萬能的“股票”。
推論二:最差的股票投資者也秒殺最好的債券及貨幣投資者,前提是投資期限足夠長。
炒股要看長期復合回報,到這里不知您是否會更改三種類別資產的風險排序。即便如此,這仍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風險的定義因投資期限而不同,投資期限是定義風險的核心要素。
巴菲特將風險定義為“本金永久性損失的風險”,將投資目標設定為“長期戰勝通貨膨脹”,他對股票的投資期限等于股票的久期,即“永久”。
如果您仍然在意股票價格的短期波動并將其定義為“風險”,那么您已經初步具備了專業“理財師”或偉大“投機客”的潛質。如果您關注長期復合回報及其確定性,并能對行情圖視而不見,恭喜您已晉升“投資者”的行列!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