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存管的趨利性和存管門檻的降低,使得各平臺在銀行存管的實際運行質量參差不齊,這一點也在中小平臺身上尤為突出。而“偽存管”就是首當其沖的問題。
一些網貸機構僅僅與銀行電子銀行部達成開戶協議,就對外宣稱“已獲得銀行存管資質”;二是網貸機構以個人名義向銀行存入一筆資金,取得相應的存款憑證,就宣稱自己完成存管等等。
除此以外,一些仍然沿用“嵌入式存管”的平臺,也在變相宣傳其“銀行存管”的身份。
在目前的銀行存管方式中,算得上合規的是電子戶(直聯)和大賬戶模式,而關于嵌入式存管的方式,業界也一直存疑。
嵌入式的賬戶體系思路為,客戶通過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均可開通銀行存管賬戶。但一般通過第三方支付開通個人存管賬戶,再將此賬戶映射到存管銀行上。
雖然客戶在操作上簡單便捷,但由于存管業務非完全獨立,故這樣的存管方式依然存在不小的風險。
而即便是達到了以上兩項“硬規定”,在實際運行中,我們仍然發現了這些實現了銀行存管的平臺,也存在著參差不齊的體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