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借力銀行等機構的委外業務,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的定制基金規模急速膨脹,部分中小型基金甚至因此萌生了“彎道超車”的夢想。但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銀行等機構投資定制基金的規模受限,導致這些意欲“彎道超車”的中小基金公司規模大起大落,發展戰略一度陷入困境。
業內人士指出,定制基金的好處是“來錢快”,尤其是貨幣型定制基金,動輒便是數百億元的規模,這滿足了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短期超高速發展的需求,但“快錢”的負面因素,則是受政策影響波動大,而且太多的“潛規則”存在助長了風險的滋生和蔓延,這方面需要公募基金行業引以為戒。
“飆車”后遺癥
通過各類定制基金的設立,尤其是一些小型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增長迅猛,不到百億元的規模短短兩三年間攀升至近千億元,令業內震驚。但仔細觀察這一類小型基金公司的規模增長情況,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是絕對主力,而且單只基金體量特別巨大,反之,通常最被看重的偏股型基金,則數量很少。
記者通過財匯金融大數據終端的統計發現,包括浙商基金、永贏基金等,都是這類意圖“彎道超車”的例子,但“飆車”過程確實顛簸。以浙商基金為例,財匯金融大數據終端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該基金的資產管理總規模不過25億元,歷經一年發展,至2016年第三季度,也不過增加至約87億元,而到了2017年一季度,資產管理總規模突然飆升至約609億元,兩個季度的增幅高達6倍左右。
但隨著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出爐后,浙商基金的資產管理總規模開始快速下滑,至2018年二季度末,規模跌至284億元,縮水幅度高達五成多。值得注意的是,在仔細觀察浙商基金各類型產品的變動情況時,除貨幣型基金急速縮水外,不屬于定制基金的混合型基金也從巔峰的31億元跌落至今年二季度的8.7億元,顯示出定制基金規模下降對權益類產品也存在負面影響。
變“被動”為“主動”
諸如浙商基金這樣因定制基金而出現資產管理規模大起大落的現象,引起了業內深思。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對此表示,在公募基金行業整體格局有固化傾向的背景下,小型基金公司急于“彎道超車”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過度依賴于某項業務,則容易出現風險。
“中小型基金公司資源有限,一旦既定戰略上難以持續,調整起來就會很困難。這不僅牽扯到公司的架構調整,還包括公司收入的變化、人員的流失等各種變量,因此,對于定制基金的發展,包括今后對于單一創新業務的運動式發展,業內都要引以為戒。”該副總經理說。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公募基金業會放棄定制基金。事實上,銀行等委外投資定制基金的比例被要求下降后,發起式基金成為公募基金業新的定制基金發展方向,在2018年獲得快速發展。記者通過財匯金融大數據終端統計2018年基金中報后發現,單一投資者持倉占基金份額比超過99%的基金數量仍多達651只,合計總規模仍達到1.27萬億份。按基金公司計算,浙商基金、南華基金和匯安基金中,單一投資者持倉占基金全部資產凈值比例均超過90%,其中,浙商基金最高。
而某基金公司相關負責人則向記者表示,在滿足資管新規的前提下,以機構資金為主的公募基金產品依然有其生存土壤。可以通過產品設計和策略優化,在基金公司與資方機構間設立“防火墻”,保證基金產品的獨立性、公平性與穩定性,避免發生流動性風險及其他風險事件。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