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近日,市場進入基金分紅密集期。經記者統計發現,截至8月21日,年內基金分紅總額高出去年同期200多億元。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部分散戶投資者卻對基金分紅賦予了濃厚的主觀色彩,認為可能拿到一筆不錯的收益;另外,從機構投資者的角度看,基金分紅也可能成為其規避繳稅的策略。
分紅不論基金好壞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再度迎來分紅潮。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1日,市場上共有946只基金年內進行了分紅,累計分紅總額為543.51億元,累計分紅次數為1401次。相比去年同期分別增加215.18億元和497次。
具體來看,年內累計分紅總額超過 10億元的基金有4只,分別是博時主題行業、易方達積極成長、國聯安精選、南方成份精選,累計分紅額高達18.52億元、16.38億元、10.94億元、10.02億元。
有意思的是,固收類產品總數占據了年內總分紅基金的一半,其中,主要以中銀證券安進、光大永利純債等為主的債基。但其分紅總額卻不到年內總分紅額的一半,總分紅額為222.46億元。
對此,上海某公募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債基分紅數量多于股基,主要由于今年債基平均獲得正收益,整體來說可分配金額應該積累更多。今年以來股基和混基跌幅較深,大多數基金可能沒有可供分配收益。
理性看待分紅
需要說明的是,基金是否分紅并不能作為衡量其業績表現好壞的唯一標準。數據顯示,目前年內分紅最多的4只基金業績表現受大盤影響,略有不佳。而相反,例如廣發納斯達克100ETF、嘉實原油、南方多元等一些未分紅的基金均在今年有不錯表現。
業內人士認為,最終衡量基金業績的最主要標準還是其凈值增長。
所謂基金分紅是指基金將收益的一部分以現金方式派發給投資者,無褒貶義,只是一種收益分配上的制度安排。而看似能夠帶來現金收益的基金分紅,卻也給眾多投資者帶來了種種困惑。
“6月底以1.74元的價格買入1000份某只債基,資產總值為1740元。該只基金單位分紅0.3元,已在分紅后收到派發的300元,但該只基金凈值在分紅沒多久便下調至1.44元,資產總值變為1440元,加上分紅的金額,與最初認購的資產總值有何區別?”一位投資者向記者訴說了他的困惑。
根據基金分紅公告,目前基金分紅有兩種方式,一是現金分紅,二是分紅再投資。上述投資者則采取了現金分紅的方式。
換句話說,該投資者從買入基金到分紅,并沒有賺取多少收益,只是將其所擁有的基金資產中的一部分提現。由此可初步得知,基金分紅其實不是基金公司拿錢分給投資者,而是在分投資者自己的資產總值。
北京某公募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散戶投資者不要選擇現金分紅方式,而是選擇分紅再投資方式。從實惠的角度看,分紅再投資既可以發揮復利作用,又不用繳納基金申購費。
由于基金分紅具有免稅特征,也被眾多機構用來避稅提現。該人士進一步表示,分紅對于機構和散戶而言沒有沖突,機構從基金分紅中避稅對散戶也沒有影響,畢竟只有機構才能操作。“因為這筆錢本身就是用來享受投資。在市場規則方面,散戶和機構有區別是正常的,就像批發與零售一樣。”
獨立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向記者表示,基金公司選擇在分紅前后發行新基金,一方面利于新產品的銷售,對提升銷售效率,另一方面則利于為投資者創造出積極分紅的形象,提升客戶對新基金產品的期望值,增強基金新舊產品的聯系性。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